第105章 建立大明研究院(2 / 2)

“苏大人太客气了。”于友祥接过茶杯饮了一口,“下官是来复命的。城郊那处练兵场,已然修筑完毕,不知大人何时方便去验收?”

短短七日,工部已按图纸将练兵所需场地布置妥当。

此地位置特殊,按苏河的设想,将来很可能是大明中部战区的重要基地。

只要能让皇上看到实效,军改之事便有希望。

“器械也都齐备了?比如那些杠铃?”苏河追问。

“大人放心,一样不少,明日便可启用。”于友祥信心满满,眼中闪着光,“不仅如此,我等还依大人图纸所绘,以水车为动力,配合齿轮组,打造了一套新的打磨器具,比单靠人力省力百倍!”

说起这个,他感慨万分。

半辈子钻研工事,竟才发现对水车的运用如此浅薄。

以往打磨哑铃铁片这等重活,人工极难操作。

经苏河点拨,他们在水车旁加装了三通齿轮杠杆,利用水力驱动磨盘,竟能将金属器物打磨得光滑圆润。

工部工匠多是民间巧手,被征召入宫专为皇室效力,技艺精湛自不必说。

苏河赞许道:“甚好!于尚书办事果然稳妥。”

他深知工部权责重大,尤其是沿海船坞建设,更需工部鼎力相助。

与于友祥这位工部尚书交好,至关重要。

“苏大人,那个……”

于友祥按捺不住好奇,问道:“先前您曾提起,有种器物,不靠水车,单凭烧水便能产生源源动力……这……这究竟如何实现?”

身为工匠出身的官员,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千百年来,匠人多活在祖师鲁班的影子下,鲜有突破。

直至两月前,苏河无意间提及“蒸汽机”的概念,便在他心中扎了根。

他日思夜想,烧水如何生力?

一次偶然,他见沸水顶动壶盖,联想到水车转动,顿觉豁然开朗。

私下多次尝试却屡遭失败,因无人探讨,渐感挫败。

今日得见苏河,他迫不及待想求得一丝线索。

苏河侧目看向于友祥,颇感意外。

当初随口一提,未料此人竟如此执着钻研。

不过,这正合他意。

“于尚书啊……”苏河斟酌道,“这蒸汽机若能研制成功,您的功绩,怕是不逊于开国元勋了!此物构想虽源于我,但具体如何实现,非一人之力可成,需仰仗工部万千巧匠。”

他话锋一转:“您身为一部尚书,公务繁杂,分身乏术。不如这般,您向皇上奏请设立一个独立部门,就叫‘大明研究院’。再挑选几位机敏匠人专职研究此物。人多智广,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待功成之日,您作为主事者,必将名垂青史!”

苏河如同精明的商人,为于友祥描绘着蓝图。

他相信大明工匠的智慧绝不逊色于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