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 > 第135章 书同文,车同轨,朱高燨的构想

第135章 书同文,车同轨,朱高燨的构想(1 / 2)

公元1517年,也即永乐十五年七月,明军杀入了渤泥国的都城,渤泥国瑕旺死于兵变,勃泥正式宣告国灭。

进入国都之后,朱高燨在黄克孙的带领下,看到了这个横立在南亚的王国都城全貌。

只见其内部城池无比简陋,沿着街道,两侧大多是木竹搭建的吊脚楼,这是源于渤泥国特殊的地理和生活环境决定。

由于地处热带,毒蛇野兽蚊虫极多,将房屋建离地面,有助于抵御这些生物的侵袭。

此外,吊脚楼也可以防震防水,以通风干燥的环境,防止食物的过快霉变,保证居民的日常使用。

可作用多是多,一眼望去全是低矮的吊脚楼,那就显得十分寒酸了,而更寒酸的,则是渤泥国的百姓。

在渤泥国,虽然有不少汉民居住于此,可此地的风俗习惯更为原始,男子皆拳发,被古贝,布横幅以绕腰,女子则是衣不蔽体。

沿路过境,百姓的眼中满是迷茫和担忧之色,好似对自己的国家到底发生了何事并不是特别清楚。

朱高燨就坐在车上,看着车外一个个茫然无知的百姓,不由扭头问道:“吾观此间百姓如此,似对国灭并无愤恨,何也?”

黄克孙闻得此言,便急忙道:“因是瑕旺无道,不似其父,虽为夷王,却不得夷民之心。”

“且此地地处蛮夷之地,伦理纲常不与中原相同,帝王更换与下层无关,譬如瑕旺之父去后,朝廷混乱了足足两年,但百姓衣食如故,并不以之为异。”

“至于今日,瑕旺虽死,于百姓而言无非便是换了大王,或许会担心这个王上苛政,却不会因此愤恨!”

朱高燨听了缘由,自然懂了其中关键,简单来说,还是因为这些百姓没有民族观念!

民族观念四个字说起来虚无缥缈,可却对一个国家的统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民族观念的国家,国亡而魂不灭。

没有民族观念的国家,国家亡了,就真的亡了,就比如现在的渤泥国,看似成了一个独立国家,实际上却是一张白纸。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伊斯兰传入这些国家之时,包括马六甲、勃泥、苏禄等国家会快速伊斯兰化的原因,归根究底,就是没有信仰。

与之相比,华夏的民族观念不是因为信仰,而是来自秦汉,自从商周以后,王朝一度分裂,是秦汉之时度量衡,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这才让整个国度形成一体,最终出现了民族观念。

此后随着儒家的不断兴盛,纲常伦理形成体系,经过上千年的演化,最终使华夏出现了汉族的观念,自此便从未改变。

而经过长时间演变的儒家,最终也将影响力扩大到了周边国家,类似高丽、倭国、占城、安南等地,都形成了民族观念。

所以这些地方的百姓凝聚力更强,也更为难以征服,就像安南国被大明碾压数次,最终还是能复国。

因此要毁灭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军事上的物理毁灭,而是从精神上摧毁一个民族的信仰,全盘进行改造!

如此想着,朱高燨便对黄克孙道:“此间百姓无知,以往渤泥国不重教化百姓,我大明却不行!”

“来日汝治此地,必读效仿秦汉之时,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凡渤泥国所有文字语言,来日皆不可再用,一并使用大明之学教化!”

而黄克孙听得这话,一时有些意外道:“若依殿下此意,来日这些勃泥百姓,也可以汉民而论?”

本来在他的预想之中,朱高燨虽然准备让他担任总兵,可他并不认为以后勃泥就会被大明接纳。

因为在华夏文化圈中,除了大明之外,别的地方都是蛮夷,大明之所以会收复安南,是因为安南本来就是中原的附属领土,汉化颇为全面。

相较安南来说,勃泥国悬于海外,是真正的蛮夷,这种地方大明朝应该是不屑于接收的。

结果现在,朱高燨却表示要书同文、车同轨,这是不是意味着,勃泥以后也会和交趾一般,从蛮夷之地,变成大明的固有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