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科学本身的光芒(2 / 2)

来自全球的学者们排起了蜿蜒的长队,各种语言的交谈声在晨风中交织成独特的学术交响曲。

原定八点半开场,但到七点时,会场一千五百个座位已几近坐满。

这太不可思议了。来自剑桥的史密斯教授看着人头攒动的会场,对同伴感叹道:我参加过无数学术会议,但从没见过这么热烈的场面。

七点三十分,会场安保不得不提前关闭入口。

不仅所有座位坐满,连过道、墙边都站满了人。

此时,场外仍有上千名学者在焦急等待。

陆博士!会议筹备负责人匆忙找到正在后台准备的陆时羡。

场外还有至少一千五百人进不来,怎么办?

陆时羡透过幕布缝隙看了眼水泄不通的会场,于是当机立断: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开放所有分会场进行实时转播。第二,在主会场外架设大型显示屏。第三,通知技术团队,开启全球线上直播通道。

命令下达后,整个团队高效运转起来。

不到半小时,论坛中心三个分会场全部开启实时转播,可容纳两千人。

主会场外广场上,十块巨型显示屏同时亮起。

线上直播通道开启瞬间,全球同时在线人数就突破了五十万。

场外广场上,来自各国的学者们自发组织起学术交流。一位年轻博士后兴奋地说:虽然没能进场,但在这里能跟这么多同行交流,也是难得的机会。

这就是科学的魅力。罗伯特教授看着监控屏幕上人山人海的场景,感慨地对陆时羡说:你点燃了整个学界的热情。

陆时羡望着屏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面孔,轻轻摇头:罗伯特,你错了。不是我点燃了热情,而是科学本身的光芒照亮了前路。

他指向屏幕上热烈讨论的学者们:你看,当真理的曙光初现,所有追寻者都会自发地汇聚。”

“我们只是幸运地成为了第一个看见曙光的人,有责任把这束光传递出去。

报告会开始前半小时,当参会嘉宾陆续入场时,现场就掀起了第一波热潮。

观众席上的学者们很快发现,这次参会的嘉宾名单简直是一部行走的细胞生物学教科书。

快看!是马丁·拉斐尔斯博士!一位年轻学者激动地指着入口处。

只见1999年诺奖得主拉斐尔斯教授缓步走入,满头银发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他曾在无数教科书上出现的照片,此刻竟然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几位年轻学者立即起身致敬,会场响起第一阵热烈的掌声。

掌声未落,入口处又传来一阵骚动。

是山中孝之教授!2012年诺奖得主、ipS细胞开创者山中教授微笑着向众人致意。

不少从事干细胞研究的学者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历史性的一刻。

当《细胞》期刊主编玛格丽特女士陪同着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入场时,观众席响起一阵意味深长的低呼。这个组合的出现,象征着传统学术权威对这场报告会的认可与重视。

我的天,那是埃里克·维什豪斯教授!又一位诺奖得主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这位dNA修复领域的泰斗竟然也远道而来,让人不禁感叹陆时羡的号召力。

观众席上,一位博士生激动地对着导师说:教授,这些可都是只在文献里见过名字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