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研究机构闻风而动,展现出惊人的响应速度,仿佛晚一步就会错失见证历史的机会。
这不仅是简单的成果汇报,更被视作新兴科研力量向传统学术秩序的一次“加冕礼”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细胞》出版社。
总编玛格丽特亲自向陆时羡致电:“陆,这将是载入史册的学术盛会。我们要求获得独家报道权,并希望将报告会内容以特刊形式出版。”
她的语气中带着罕见的急切:“评审委员会已经准备好,可以在报告会结束后立即启动特刊的快速评审流程。”
而德国马普学会的响应则更具代表性。
其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在邮件中写道:我们正在组织一个二十人的代表团前往南江,包括三位所长和我们的顶尖博士后。请务必为我们保留座位。
随信附上的代表团名单读起来就像德国结构生物学界的名人录。
最令人意外的是冷泉港实验室的态度转变。
在最初的沉默后,实验室主任亲自致电会议筹备组,表示将派出一个规模可观的代表团,并特意强调:“我们期待与繁缕研究院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这番表态被外界解读为传统学术巨头对新兴力量的正式认可。
与国际机构的正式接洽相比,国内机构的反应则更加直接高效。
他们深谙国内学术生态的运行规则,知道在这种级别的学术盛宴中,提前布局意味着什么。
燕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长武红教授,在新闻发布后半小时就拨通了陆时羡的电话。
接到武红教授的电话时,陆时羡正在审阅报告会的议程安排。
他看了眼来电显示,微微一笑,接起电话时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亲近:“武院长,我正想向您汇报报告会的筹备情况,没想到您先打来了。”
“小陆啊!”电话那头的声音难掩兴奋:“这么重要的学术活动,燕大必须全力支持。我们已经决定,由校长亲自带队,组织最优秀的团队参会。”
她稍作停顿,语气变得微妙起来:“不过现在报名系统还没开放,你看......能不能先给母校预留五十个名额?学校这边好多教授都在打听这事。”
听到电话那头的武红开门见山提出五十个名额的需求后,陆时羡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温和地说:“燕大是我的根,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次报告会,我们特意为首批合作院校预留了专属席位。”
他话锋一转:“不过武院长,这次国际同行报名实在太踊跃,《细胞》出版社那边就占了一百个名额。这样,我让会务组为燕大预留三十个第一排的专属座位,另外再安排二十个第二排的机动名额。您看这样安排是否妥当?”
武红刚要说话,陆时羡又立马补充道:其实我还有个不情之请。”
“报告会第二天我们安排了青年学者论坛,想请燕大推荐几位优秀的青年学者来作报告。毕竟,培养下一代学者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