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未来,陆时羡的眼神中闪烁着憧憬:“我希望在未来十年内,我们能初步实现可预测、可设计的生物学研究范式。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能够理解生命,还能够基于这种理解,设计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生物系统。”
他具体描绘了几个愿景:”比如,我们可以设计能够精准清除癌细胞的智能免疫细胞,开发能够高效固碳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统,甚至设计出能够降解塑料污染的特殊微生物。这些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正在逐步实现的科学目标。”
“那您对于新获得的院士身份有什么看法呢,现在很多网友都评论说实至名归。”董晴轻声问道。
而对于新获得的院士身份,陆时羡表现出难得的谦逊:“院士称号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它意味着我要更好地培养年轻人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他特别提到:“我计划在繁缕研究院设立青年科学家创新基金,专门支持那些有想法、敢创新的年轻学者。”
“科学的未来属于年轻人,我们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专访接近尾声,董晴问出了许多年轻观众关心的问题:“对于正在科研道路上奋斗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在官媒面前就不能一本正经的瞎说了。
于是陆时羡思考良久,真诚地说:“首先,要保持那份最纯粹的好奇心。”
“其次,要学会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判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科研不是孤军奋战,要善于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
他举了个例子:“我们智能调度网络的突破,就是计算科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深度交叉的成果。未来的重大突破,必将越来越多地产生于学科的交叉地带。”
专访结束前,董晴问了一个私人问题:“经历了这么多荣誉和成就,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陆时羡微微一笑:“改变的是能力和责任,不变的是初心。我依然是那个对生命奥秘充满好奇的探索者,只是现在有了更好的工具,更大的平台,和更重要的使命。”
.......
燕京的院士授衔典礼余音未落,媒体的聚光灯尚未完全移开。
陆时羡的身影已然回到了南江繁缕研究院那片熟悉的白色建筑群中。
于他而言,院士头衔并非终点,而是开启下一段征程的通行证。
《细胞》特刊上那篇关于“智能调度网络”的开篇之作,仅仅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序章。
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在“方舟”生物超算持续不断的低沉嗡鸣声中,陆时羡带领着已然淬炼成钢的团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对“枢纽蛋白”及其背后更深层机理的系统性挖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