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重生八零:辣媳逆袭成首富 > 第99章 乡村振兴:在贫困县建分厂

第99章 乡村振兴:在贫困县建分厂(2 / 2)

培训期间的冲突也不少。年轻媳妇春花性子急,总嫌平针绣太慢,偷偷用自己的老方法绣,结果绣品不合格被退了回来,她当场就哭了:“我绣了十几年花,凭啥说不合格?你们就是看不起我们农村人!”其他妇女也跟着议论,说培训太严,不如自己在家绣着玩。

沈星晚没有批评她,而是把春花的绣品和王师傅的样品放在一起:“春花你看,你的针法灵动,但针脚太松,洗两次就会起球;王师傅的针脚密,是因为考虑到要出口到国外,人家要求能机洗。不是你的手艺不好,是咱们要根据市场调整方法。”她拿起针线,陪着春花重新绣,“咱们按计件算工资,针脚达标了,一件能多赚五块,一个月下来就能多买袋奶粉给娃。”

春花看着沈星晚手指翻飞,原本松散的针脚变得整齐细密,脸红了红,低声说:“沈厂长,我错了,我跟着你好好学。”

三个月后,分厂终于投产了。第一批订单是出口欧洲的刺绣手帕,妇女们看着自己绣的花鸟图案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工资,拿到钱时手都在抖。春花拿着三千多块钱,在电话里跟在外打工的丈夫哭:“当家的,我在家绣手帕就能赚钱了,你不用再去工地搬砖了!”老村长拄着拐杖来车间转悠,看着妇女们说说笑笑地刺绣,仓库里堆着整齐的面料,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沈星晚推行的“计件工资+技能培训”模式渐渐显露出效果。妇女们为了多赚钱,主动留下来加班学新技术;技术好的还能当组长,带徒弟拿提成。厂里办起了夜校,教大家认字、学算账,原本死气沉沉的村寨变得热闹起来,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路上跑起了摩托车,连孩子们的衣服都鲜亮了不少。

三年后,沈星晚再次来到分厂时,差点认不出这个地方。宽敞的水泥路通到村口,标准化的厂房里机器轰鸣,绣娘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坐在明亮的灯光下刺绣,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王县长拿着报表迎上来,笑得合不拢嘴:“沈厂长,您真是咱们县的福星!这分厂现在是咱们的纳税大户,周边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300%,不少在外打工的男人都回来啦,家庭都团圆了!”

车间里,春花已经成了刺绣组的组长,她正教几个新招来的姑娘绣苗族银饰纹样。看到沈星晚,她放下针线迎上来,身上的工装干干净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沈厂长,您看我们新绣的这批‘东方威尼斯’系列,王师傅说比总厂的不差呢!”她的儿子背着新书包从外面跑进来,穿着崭新的运动服,脆生生地喊:“沈阿姨好!”

沈星晚蹲下来摸摸孩子的头,心里暖融融的。她走到绣架前,看着那些精美的纹样,针脚细密,配色和谐,和三年前粗糙的样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春花,你们绣得真好,比我预期的还要好。”

陆战锋从原料仓库走出来,军绿色的夹克上沾着些许棉絮,他刚检查完新到的再生面料。看到沈星晚,他笑着走过来,自然地帮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刚才财务说,这季度分厂的利润又增长了,足以再建一个新车间。”他凑近她耳边轻声说,“你看,当年李总说的‘赔本’,现在成了香饽饽。”

沈星晚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熟悉的皂角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轻声说:“我就知道她们能行。其实不是我们帮了她们,是她们自己帮了自己,我们只是给了个机会。”她看着远处田埂上嬉笑打闹的孩子,“你看这地方,以前连像样的路都没有,现在不仅能赚钱,还能留住人,留住家庭,这才是最珍贵的。”

陆战锋紧紧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着无声的骄傲:“所以我才佩服你。别人看到的是困难,你看到的是机会;别人算的是眼前的账,你算的是长远的人心。”他低头在她额头印下一个轻柔的吻,“累不累?要不要去村里看看咱们当年种的那棵核桃树,现在都结果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厂区。沈星晚和陆战锋并肩走在村寨的小路上,路边的玉米地里传来阵阵虫鸣,新盖的砖瓦房炊烟袅袅。妇女们下班回家,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孩子们追着打闹,手里拿着分厂发的刺绣小玩具。

“战锋,你说咱们是不是可以把分厂的模式复制到其他贫困县?”沈星晚的声音里充满了憧憬,“带着技术、带着订单去,让更多像春花这样的妇女能在家门口就业,让更多孩子能有完整的家庭。”

陆战锋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夕阳在她睫毛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只要你想做,我就陪你去。不过这次,得让我多分担点,不能总让你这么累。”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布包,里面是几颗饱满的核桃,“刚摘的,尝尝,比城里买的甜。”

沈星晚接过核桃,指尖触到粗糙的外壳,心里却甜丝丝的。她知道,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像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带着真心和尊重,带着责任和担当,就一定能让更多土地焕发活力,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远处的分厂厂房亮起了灯光,像一颗温暖的星,照亮了贫困县的夜空。沈星晚看着那片光亮,仿佛看到了无数像春花一样的妇女,在用自己的双手,绣出属于她们的幸福生活,绣出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而她和陆战锋,会一直陪伴在这条路上,做她们最坚实的后盾,见证这片土地的蜕变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