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晋末高门 > 第204章 绕不开的彭城诸刘

第204章 绕不开的彭城诸刘(1 / 2)

“仆先为主公论一论彭城豪族世家。”

“说起彭城,就绕不开一个刘氏,仆乃东莞刘氏,汉齐王刘肥之后,而彭城诸刘,皆为汉楚元王刘交之后,虽聚居彭城,实则早已分家了,具体来说……”

听着刘穆之侃侃道来,王愔之大体有了数。

彭城刘氏,分为吕县刘氏、安上里刘氏、绥舆里刘氏与从亭里刘氏。

后者也是刘牢之的宗族,实力最强,又曰并非楚元王刘交之后,或乃楚孝王嚣之后,汉时一卿二公。

从亭里刘氏花开五朵。

其有刘王乔一脉,即刘畴,于永嘉五年(311年),为太子詹事阎鼎所杀。

司空蔡谟每叹曰:若使刘王乔得南渡,司徒公之美选也,又王导初拜司徒,谓人曰:刘王乔若过江,我不独拜公也。

如今建康这一支的郎主是刘王侨孙刘黄老,人如其名,太元中曾为尚书郎,有义学,注《慎子》、《老子》。

在道德经、老子想尔注及太平经的研究上,有着独道之处,与禇爽乃同道中人。

禇爽也好道。

孙恩作乱,并没有影响禇爽对道门的喜爱。

想必这些日子以来,禇爽应时常邀约好友,去庄上宴饮游乐,毕竟他家在建康就一所破宅子,都不好意思邀人前来。

王愔之想到这些,暗暗一笑。

留彭城的有三支。

第一支郎主名刘淡,父刘波,仕后赵为冠军参军,在石虎死后复归东晋,官至散骑常侍。

刘波祖刘隗,字大连,与刁协一起搞土断,是当时的怼王,逮谁都参劾。

后败于王敦,被迫挟家带口投奔石勒,官至从事中郎,太子太傅。

另有一支刘僧利,有轻财通侠美名,甚得乡情。

又有一支刘元孙,养志丘园,不求闻达,以清白为名。

最后一支,便是刘牢之,人丁不兴,只剩个刘敬宣逃亡在外了。

绥舆里刘氏,也是刘裕这一支,一度王愔之以为是编的,但从刘穆之口中道来,显然可信度极高。

安上里刘氏也与刘裕家有些关系,其郎主刘怀肃乃刘裕从母(姨母)兄,家世贫窭,躬耕好学,起家宁朔(今宁夏青铜峡市)府司马,目前与弟刘怀敬、刘怀慎居家。

吕县刘氏早在永嘉年间已南迁京口,族人才具平平,渐渐泯然于众人矣。

另有彭城闾丘氏,是春秋时期邾国大夫之后。

又有彭城夭日氏,此姓源于官名,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皆执掌推算岁时节候次序之官,卜筮占候时日,通谓之日者。

郎主夭日景,居家。

还有彭城县中垒氏。

广戚姜氏,家世名族,郎主姜产之。

也就是说,现留于彭城的从亭里刘氏,共有三支。

仔细介绍了一通,又容王愔之消化片刻,刘穆之捋须叹道:“本来徐州诸刘,家族鼎盛,自汉末以来,屡遭动荡。

至我朝衣冠南渡,徐州沦为南北交锋的战场,反复遭受战火蹂躏,族人陆续南渡,留下的也元气大伤,不复初时之盛矣。

且竹亭里诸刘,刘牢之显达时,与之无关,今刘牢之遭戮,若被诛连,或是不美,仆可为主公修书三封,主公北上时带予三刘,倘不听劝,诛之亦无妨。”

“既如此,就有劳道和公了。”

王愔之也觉得这个建议不错,能不杀人,还是尽量不杀。

,当然,他也不可能给予充分的信任,必须编练一部分部曲从军,用铁与血来证明他们的忠心。

次子刘式之奉上纸笔。

刘穆之当场写了三封信,让王愔之看过之后,装入信封,封上火漆,交给了王愔之。

随即问道:“不知主公平定了彭城之后,将向哪一方向用兵?”

王愔之不假思索道:“在江东窝里横无甚大趣,江东不论谁当政,皆非我敌手,甚至传檄而定亦非难事,故我打算两手抓。

一是招降江北的江府军,我料桓玄必诛北府宿将,人人自危之下,便是我的机会。

二是向南燕用兵,据青州,以青徐二州为后背,取河南,再联络北燕,夹攻拓跋氏。

然后取河北、并州,灭北燕,出塞破赫连勃勃,再发中原、并州与塞外之兵,可克关中。”

“这……”

刘穆之对王愔之的冒进战略颇为震惊,沉吟道:“倘是旁人,老夫定劝先定江东荆襄,集人口资粮,北伐建功立业。

可主公从无到有,崛起神速,根基稳固,倒不必多言,仆试观之,倘有不妥,再进谏言!”

“正需道和公为我查漏补缺!”

王愔之拱手。

接下来,二人又商讨了些细节。

大体是钱塘和义兴的产业悉数托付与刘穆之,刘穆之要做好后勤保障,而这也是刘穆之擅长之处,二人相谈甚欢。

不觉中,天色黑了下来。

王愔之在刘穆之家里用了膳,便告辞离去。

忍耐了许久的江氏立刻冲了出来,面罩寒霜,责怪道:“刘郎怎可投了王愔之?”

“闭嘴!”

刘穆之喝斥道:“主公之名,岂容汝一介妇人大呼小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