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晋末高门 > 第188章 穷途末路

第188章 穷途末路(1 / 2)

当赶到幕府山时,薛安民已领着骑兵准备妥当,四幢满编共两千四百骑,每人三马,轰隆隆的往京口驰疾。

沿途有直渎戊、摄山(今南京栖霞山)、江乘、竹里等军事节点,烽燧处处,尤其江乘还驻有桓玄的一部分水军。

但王愔之顾不得,他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京口。

在骑兵通过之后,烽燧燃起熊熊狼烟,数骑从营中驰出,奔向建康。

刘牢之与刘敬宣约定的时间是在子时二刻,地点位于京口城南五里处的小山头。

他于子时便率着两千多部曲抵达,已经过了一个时辰,仍不见刘敬宣领着家小前来,心里愈发焦燥!

焦燥的不仅止于他,军中也暗流涌动。

“小刘将军失期,莫非出了意外?”

“将军大势已去,虽迫于余威,没人敢反将军,却难保不会有人利欲熏心,执住将军家眷向朝廷请功啊!”

“此去丹徒不过二十余里,要来早来了,说不定小刘将军与将军的家眷正在被押往建康的路上呢!”

议论声络绎不绝,甚至都不避着刘牢之。

刘牢之益加惶急,频频回头后望。

身周的部将也是越发不安。

一名部将吞吞吐吐道:“大都督,如今军心浮动,咱们在这儿还要候到何时?

小刘将军....或是有事耽搁,他若见大都督不在,理当自行北上。

末将只担心,越拖延下去,越是不妙,就怕朝廷连夜来人,届时,一檄军令即可将大都督缚于建康。

大都督还是别犹豫了,尽快渡江往广陵方是正理,迟则恐生变矣!”

“难道你要本将置族人亲眷于不顾?”

这名将领说的虽委婉,刘牢之却听出了其中的意味,脸面布满怒容,可是自身的处境又使他没有发怒的资本。

刘牢之无奈的叹了口气,看向左右。

军卒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将领也向自已望来,目中满是不安与彷徨,还有人眼神闪烁,不知在打着什么算盘。

一股寒意由脊背涌出。

以领军多年的经验,刘牢之一眼就可看出这是兵变的前兆。

诸如营啸、兵变等突发事件,诱因往往是过度的压抑不安导致心理失衡。

离开驻地,换个环境或能让人重生希望,把不良情绪排解出去,至不济也可以转称注意力。

刘牢之清楚,形势已危如累卵,不禁望了眼丹徒方向。

‘也罢,生死由命,万寿若遭了不测,我亦无可奈何,何必坐等生变?’

刘牢之狠了狠心,大声唤道:“全军听令,立刻往江边渡江北上!”

“诺!”

稀稀落落的应喏声响起。

将士们向北行走,有人把长矛扛在肩上,还有人拖着,脚步杂乱无章,士气低迷。

很难相信,这便是曾经跺一跺脚,天下也要随之震动的北府军。

要知道,跟随刘牢之北上的都是他的亲军部曲,是一军中最为精锐的力量!

刘牢之也没心思整肃军容,只想尽快渡江。

预定的渡江地点在京口东北方的蒜山(南宋时坍塌进大江),约十余里距离。

两千余人坑着头匆匆奔走,但出乎刘牢之的意料,拔营开拨未能缓解军士们的不安,反而出现了慌乱!

“此去江北,顿首南顾,不知何时才能归返。”

“高雅之的兵力不过数千,加上我们,亦不过万,如何是桓玄敌手?”

“别忘了还有王愔之!”

“是啊,倘若血战而死倒罢了,只怕将军自知不敌,带着咱们去投胡虏,即便是死了都无颜于幽壤相见祖宗先人!”

“你我的亲眷家人都在京口晋陵,我等一走了之,家人何如?”

随着沙沙的脚步声,小声议论再度响起。

刘牢之又急又怒,却不敢喝止,也无从喝止,军心已处于崩溃的边缘,欠缺的,只是个领头人。

队尾,十来名军卒的步伐越来越慢,与大队渐渐地拉开了距离。

其中一人咬牙道:“将军虽待我等不薄,本不该于此时背弃,奈何家人亲眷皆在江东,仆只得对不住将军了,诸位好自为之!”

说着,就撒腿向着原路狂奔而去!

有人带头,其他人相视一眼,也不声不响的循入了夜幕。

又有军士一见身后的同伴没了影子,哪里不明白?

人都有从众心理,况且前途不明,人心不稳,于是有样学样,默不作声的离队而走。

由数人,渐渐地发展到数十人,直到整队整队的军卒不告而别。

刘牢之再也无法坐视,颓然驻足,回首望去,正见一堆堆的身影融入到黑幕里。

他已经无力愤怒,目中蓄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哀。

最后留在刘牢之身边的十余将领,相继现出了挣扎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