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安含泪接过,感到手中沉甸甸的不仅是工具,更是一份跨越世代的责任与信任。
回到BJ后,予安和周缝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传缝”计划中。他们不仅复兴周家绣坊,还帮助其他传统手工艺人开发新产品,搭建销售渠道。
予安的《纸间山河》系列又新增了以传统手工艺为主题的作品,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老手艺和坚守的手艺人。周缝则创作了大型装置《百衲》,用各种废弃材料和老物件拼接而成,讲述物质与记忆的重生。
三月,予安接到上海双年展的邀请,希望她展出《纸间山河》新作。同时,周缝也收到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邀请,希望展出他的《缝光》系列。
问题是,两个展览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幕,分别在世界的两端。
“你去上海,我去威尼斯,”周缝毫不犹豫地说,“我们不能为彼此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予安既感动又不舍:“但我们第一次不能彼此见证重要的时刻。”
周缝笑了,从工作台底下拿出两个小盒子:“我早有准备。”
盒子里是两副智能眼镜,能够实时共享视野和语音。
“科技也能缝合距离,”周缝眨眨眼,“这样我们就能‘亲临’彼此的展览了。”
展览日果然如期而至。予安在上海展厅戴着智能眼镜,通过周缝的视角“看到”威尼斯的运河和古典建筑,听他低声介绍布展情况;周缝则在威尼斯通过予安的视角“看到”上海的现代艺术馆,听她轻声讲解每幅画作背后的故事。
最神奇的是,在各自的开幕式上,他们同时通过眼镜对彼此说:“看,左上角那件作品,是我们一起完成的。”
予安展出的是一幅融合刺绣与绘画的作品,描绘周缝奶奶刺绣时的侧脸;周缝展出的是一件融合绘画元素的装置,以予安的素描为蓝本创作。
评论家们称赞这是“跨媒介对话的典范”,但只有他们知道,这其实是两颗心跨越重洋的密语。
展览结束后,予安和周缝都获得了更多关注和机会,但他们依然坚持每周去向阳花小学支教,依然在社区做公益艺术项目。
五月的一个周末,予安正在画室准备毕业创作,突然接到周缝电话:“能来工作室一下吗?有惊喜。”
予安赶到时,发现工作室中央放着一个被布覆盖的大型物件。周缝站在旁边,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
“揭开看看。”
予安拉开布幔,呼吸顿时停滞。
那是一盏巨大的灯,造型如同绽放的梧桐花,每一片“花瓣”都由金属和玻璃拼接而成,内部镶嵌着数百个小光源。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