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安走近细看,那些纸条上的文字朴实却动人:
“希望女儿的病快点好”
“想要一个真正的家”
“明天面试顺利”
最让她触动的是,周缝为每张纸条都做了编号,并在墙上的大地图中标记出收集地点,形成了一幅城市情感地图。
“艺术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应该扎根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悲欢。”周缝说这话时,正在调整一盏灯的角度,让光线恰好照亮塑料河流中的一张纸条——“想让我教的孩子们有更多画笔画纸”。
予安注意到那张纸条来自城郊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你去过这里?”她问。
周缝点头:“每周三下午我都去那里教美术。孩子们很有天赋,但资源有限。下周三要不要一起去?”
于是周三下午,予安跟着周缝来到了向阳花小学。所谓的美术教室其实就是临时板房,颜料短缺到要把一种颜色分给好几个孩子共用。
但孩子们的眼睛亮得惊人。当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把用剩颜料画的“我和爸爸妈妈在星空下”递给予安时,她感到眼眶发热。
“周老师说过,没有星星的时候,我们就自己画星星!”小女孩自豪地说。
回程的公交车上,予安看着窗外飞逝的城市景象,突然说:“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周缝笑了:“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接下来的一个月,予安和周缝发起了“色彩种子”计划。他们在美院征集志愿者和闲置画材,每周定期到向阳花小学支教。予安教绘画,周缝教雕塑和手工,孩子们的作品渐渐贴满了整个板房。
最让人惊喜的是,周缝发现学校工地上的废弃材料可以被孩子们用来创作。砖块碎料拼成 osaic壁画,钢筋弯成雕塑骨架,甚至破损的课桌椅也被改造成了艺术装置。
“这就是我说的‘缝合’,”周缝对予安说,“把破碎的缝合为完整的,把废弃的缝合为有价值的。”
予安看着正在指导孩子们用废纸做纸雕的周缝,突然觉得这个名字再适合他不过——他确实有一双能够“缝合”世间美好的手。
六月,予安和周缝合作创作了《缝合系列》参加全国青年艺术展。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予安的油画《记忆碎片》描绘了老城区拆迁前的最后影像;周缝的装置《重生之地》则用拆迁废墟材料构建了一个理想社区模型。
展览开幕那天,一位艺术评论家站在作品前良久,最后说:“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少数真正有温度的作品。不是技术的炫耀,而是心灵的对话。”
更让人惊喜的是,一位城市规划专家看到作品后,真的邀请他们参与一个老社区改造的艺术项目。
暑假来临,予安原本计划回家,却接到周缝的电话:“向阳花小学要拆迁了,孩子们下学期会被分到不同学校。我想为他们办一个毕业展览,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