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标识(1 / 2)

军官惊讶于这个年轻女孩的视野:“很有深度的想法。需要什么支持尽管说。”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予安沉浸在历史资料中。她查阅老照片,采访老兵,甚至跟着爸爸去档案馆查找资料。予宁则成了她的“小助理”,帮忙整理图片资料。

“姐姐,这个爷爷的勋章为什么不一样?”予宁拿着一张大阅兵的老照片问。

予安凑过来看:“这是不同时期的勋章。你看,这个可能是抗战时期的,这个是建国后的...”

不知不觉中,予宁也学到了不少历史知识。

四月的一天,予宁在学校经历了惊险一幕。课间活动时,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追着球跑向马路,予宁第一时间发现并冲过去拉住了他。

“谢谢你,予宁同学!”惊魂未定的老师连连道谢。

予宁却一脸严肃:“老师,我觉得操场和马路之间的护栏太低了,小朋友很容易钻过去。”

第二天,学校就加高了护栏,还专门召开安全教育大会,邀请予宁分享他的安全手册。

这件事给了予宁很大的触动。他开始思考更多关于“守护”的问题,不再局限于课间安全,而是想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爸爸,除了站岗的叔叔,还有哪些人在守护我们?”晚饭时,予宁突然问。

宋霆野思考了一下:“很多啊。警察、消防员、医生...其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什么。比如妈妈守护着这个家,老师守护着学生...”

五月初,予安的壁画设计稿完成了。这是一幅长达十米的长卷,以“传承”为主题,展现了从革命时期到新时代的军人形象。特别的是,她在画面中巧妙地融入了普通士兵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军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我想表现的是,英雄也是普通人,只是因为肩负使命而变得不凡。”予安在评审会上解释自己的创作理念。

现场沉默了许久,然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后生可畏啊!”一位老将军感慨道,“这孩子读懂了军人的心。”

同月,予宁的“安全手册”在全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上被作为范例展示。更令人惊喜的是,区教育局决定以此为基础,制作一本面向全区小学生的安全指南。

“我们的予宁成了小名人了。”孟沅接着儿子,眼里满是骄傲。

予宁却摇摇头:“我不是要当名人,我是要真的帮助大家。”

六月,予安开始正式在军史馆墙面上作画。这比她想象的要困难得多:脚手架很高,墙面粗糙,颜料也不同于平常使用的。

“需要帮忙吗?”周末,宋霆野带着予宁来探班,看到女儿满头大汗的样子很是心疼。

予安坚定地摇头:“我要自己完成。这是我对军人的致敬。”

令人意外的是,予宁安静地坐在角落,开始画自己的画。他画的是姐姐在脚手架上作画的背影,题名为《姐姐在守护军人的故事》。

七月的盛夏,壁画完成了大半。予安瘦了不少,但眼睛格外明亮。她的作品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甚至有不少媒体前来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