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宁子分类比我还熟练呢!”图书管理员开玩笑说。
予宁却十分认真:“我要学习更多知识,将来才能当个好飞行员。”
十月中旬,予安回家过周末,带来一个消息:学校要组织“军事主题”绘画比赛,一等奖作品将被送往全国参展。
“我想画爷爷和爸爸的故事。”她说,“但还需要更多素材。”
宋霆野思考了一下:“周末我带你们去拜访几位父亲的老战友吧。”
于是,这个周末成了“寻访之旅”。他们先后拜访了三位老兵,每人都讲述了不同的故事:有的关于边疆守卫,有的关于抗灾抢险,有的关于国际维和。
予安仔细记录,予宁也听得入迷。最后一位老兵讲述时,予宁突然问:“您害怕过吗?”
老人笑了笑:“当然害怕过。但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要战胜恐惧。”
这句话深深印在了予安心里。回家后,她开始创作一幅大型油画:不同时代的军人并肩站立,背景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每个人眼中都有坚定也有柔软,画面中央是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手拉手望着这些军人,眼中充满敬仰。
创作过程持续了近一个月。予宁成了姐姐的“模特”和“顾问”,经常被要求“摆个军姿”或“做出崇拜的表情”。
“姐姐画得我太帅了!”看到成稿时,予宁惊喜地说。
果然,这幅题为《传承》的作品一举夺得比赛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全国展览。
颁奖典礼上,评委点评道:“这幅画最打动人的地方,不仅在于技艺,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理解。小画家画出了军人的魂。”
予安在获奖感言中说:“感谢我的爷爷、爸爸和所有军人,是你们的故事给了我灵感。我会继续用画笔记录这些值得被铭记的精神。”
这时,予宁突然跑上台,补充道:“还有我!我也要当这样的军人!”
童言无忌引发全场笑声和掌声。
十一月,宋霆野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带队参加国际联合演习,将有多个国家的军队参与。
“这次要去多久?”予宁紧张地问。
“一个月左右。”宋霆野抱了抱儿子,“爸爸会每天想办法联系你们的。”
临行前,予宁塞给爸爸一个小本子:“这是我的日记本,爸爸可以写在上面,就像你还在家一样。”
宋霆野翻开一看,本子上已经画满了各种图案:飞机、坦克、星星,还有全家人的笑脸。
联合演习在高原进行,条件艰苦。但无论多累,宋霆野每晚都会抽出时间,在那个小本子上写几句话,有时是描述当天的经历,有时是对孩子们的思念。
家里,予宁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爸爸的消息。通过卫星电话,宋霆野尽可能多地与家人联系,讲述演习见闻。
“爸爸说他们搭建了临时机场!”“爸爸说外军同行很友好!”予宁兴奋地向妈妈汇报。
予安则将爸爸讲述的内容画成系列漫画,题名为《爸爸的高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