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吊孝(1 / 2)

第113章 吊孝

方维在禁闭的院子里住着, 天气便是一天一天冷下去了,他也看着树上的柿子一点一点变红。日间闲来无事,他就站在石凳上, 摘下柿子用前襟兜住, 又在石桌上已有的记号

陈镇再一次到来的时候,他正在院子里闲坐着, 拿着一颗柿子在吃。

见到陈镇穿了一身丧服,他站起来, 心中顿时雪亮, 手里的柿子便掉在地上。

陈镇淡淡地道:“我义父过身了。”

方维上前一步, 跪下低声道:“请您节哀。”

陈镇挥挥手,叫他起来。方维便起身站着,静静地看着他。

陈镇正色道:“他当年做掌印的时候,已经给自己在西山选定了一块吉地,上头立了一座石塔。”他叹了口气, 表情平静无波:“他临去前上书,蒙君恩数十载,特将江南各地庄田共计九百四十顷、水泊四百五十顷献给内廷, 转为皇庄。先帝赏赐的三千五百两银子, 亦全数奉还内承运库。”

方维点点头,并不说话。

陈镇道:“圣上命我主理他的身后事。我也已经上书奏请圣上, 恩荫尹宗耀为锦衣卫千户, 圣上准了。又赐谕祭, 令翰林院撰文, 六部堂官灵前致祭。身后哀荣,也是难得。”

他说完了, 默默望着天空,天上有几丝淡淡的云彩。他又叹了口气,神色哀伤地说道:“沈芳,从此我跟你一样,也是没有父亲的人了。”

方维心中忽然如针扎般疼痛,他忍住眼泪,擡眼看着陈镇,张了张嘴,并没有说出什么。过了一阵,才平静地道:“七十岁,也很高寿了。”

陈镇在院子里慢慢走了两步,望着一树红灯笼般的柿子,冷冷地道:“方维,我在主理丧事,有些不便。先将你降为奉御,回私宅闲住。等义父发引了,七七过后,你便到南海子去吧。”

方维跪了下来,叩头道:“谢老祖宗手下留情,不杀之恩。”

陈镇叹了口气道:“可惜,可惜。”从袖子里取出一张文书,轻轻放在石桌上。

方维拿了起来,见是一张降为奉御的文书,已经加盖了宝印。他便恭恭敬敬地收好,放在怀里。

陈镇见他反应平淡,略有些诧异,又道:“看起来你倒是并不惋惜。”

方维道:“我此刻还能活着,已经要感谢老祖宗的大恩大德。功名利禄,不过浮云而已。”

陈镇冷笑了一声,背过身去,挥手道:“去罢。”

方维进屋将被褥茶具等用品一一归置清楚了,又取了斗篷披上。

他见陈镇还是背着身望着柿子树,木雕泥塑一般,竟是一动也没有动。他也不敢打扰,便默默地推门出来离去。

天气冷冽,路上行人抄着手低着头,行色匆匆。他擡起脸来深深呼了口气,紧了紧身上的斗篷,慢慢沿着胡同向外走。过不多久,便到了一条繁华的大街。他雇了辆马车,往海淀镇彩和坊驶去。

刚进海淀镇,路上便是熙熙攘攘。方维撩开帘子向外看去,人流如织,他猜想是往尹奉宅邸致祭的人,让马车就地停下了,自己下来走着。

他默默地朝着尹宅方向走去,忽然觉得十分奇怪,有不少衣衫褴褛的贫苦百姓也在其中,也有些扶着老人,领着孩子。

他拦住一个带孩子的妇人,柔声问道:“大嫂,你们这是往哪里去?”

那妇人约莫二十来岁,穿一身青布衣裙,周身上下打了不少补丁。她怀里抱着个不到一岁的孩子,裹在襁褓里,手里牵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黑黑瘦瘦,眼睛圆溜溜的,警惕地盯着他。

妇人吃了一惊,打量着他,看他样子温和,便小声答道:“是往个老太监府上吊孝的。”

他心里纳闷,又接着问道:“你们……认识他吗?”

妇人便笑道:“哪里认识,听说他以前是个宫里的大太监。人刚没了,他家办“大破孝”呢,就是在外头搭了孝棚,过路的街坊,不拘是谁,进来戴孝磕头,就发的有馒头和肉吃。可真是体面人家,真替他念一声佛。”

方维便愣住了。妇人又细细打量了他一番,皱着眉头道:“看小相公你的穿着打扮,不像是差这口饭吃的人啊。”

他想了想,点头道:“我是路过的,想着混一口饭吃也好。”

妇人笑道:“那也是。大善人赏饭吃,都来沾一沾,他家也有面子。”

方维嗯了一声,便默默跟在她身后,混在行人里一路过去。

他见尹宅正门前挂了一大片白色丧幡,窄路上车水马龙,不少穿各色官袍的六部官员下了轿子,从正门向里走。门前招待的伙计都是巾带孝服。

他跟着人群绕了个弯子,转到后门。后门外空地上扎了个极宽阔的七间灵棚,两边高挂着一副对联,写着“作六如观,行众生灭度事;离一切相,发无上菩提心。”

方维见了,心中一震。他走进灵棚,满眼皆白。有伙计递了孝带子和孝帽孝衣上来,他将带子仔细缠在额头上,穿戴齐全,随着人群走到尹奉灵前.

灵前打着千秋幡,摆着一列彜炉商瓶,又有烛台香盒。一众僧人在两边念着倒头经。中间放置着灵位。方维默默跪下,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

他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土。妇人转脸见了他,诧异地笑道:“这来混饭吃的,怎么还真哭上了。”

方维才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他擦了擦眼泪,摇摇头,没再说话。

灵棚外一路有人指引,一个小宦官戴着孝,在旁边指挥着:“一个人两个馒头,一碗粉条炖肉,别挤来挤去,人人都有,不要抢。”

方维转脸看去,正和他目光对上,却是王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