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同步轨道3.6万公里处,地球星环城的“零重力星舰工厂”内,一束蓝色的激光正沿着巨型金属构件的接缝游走——这是“开拓者级移民运输舰”的龙骨,由12段钛合金与硫基复合材料拼接而成,总长180米,比之前的夸父级运输舰长50米,货舱容量提升60%,是专门为火星3000万移民优化的新一代运输舰。
“激光焊接参数稳定,焊缝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110%!”林薇盯着全息监测屏,手指在虚拟面板上滑动,调整焊接头的角度。零重力环境下,金属的分子结构更均匀,焊接时不会因重力导致变形,这是地表工厂无法实现的优势——眼前这条龙骨的焊缝,在地球制造需要3次返工,而在星环城,一次就达标。
秦思远站在工厂的观测平台上,看着机械臂将龙骨缓缓吊起,与星舰的舰体框架对接:“这是咱们星环城造的第一艘量产型移民舰,要是能按时交付,第三批1500万移民的输送时间能缩短2个月。”
“放心,引擎安装下周就能完成。”林薇指着不远处的巨型引擎——这是用金星硫基工业生产的“磁暴离子引擎”,推力比夸父级的引擎强40%,还能兼容火星的地热电站供电,“昨天刚从金星启明市运过来,梁小龙的编队护航了3天,没出任何差错。”
话音刚落,赵磊拿着检测报告跑过来:“林工,引擎的磁暴线圈校准出了点问题——零重力环境下,线圈的电流分布有点不均匀,最大偏差1.2%,可能影响推力稳定性。”
林薇立刻跟着赵磊来到引擎安装区。巨大的引擎泛着银灰色的光泽,表面布满细密的线圈,检测仪器的红色光点正停在线圈的一处接口上。“是线圈对接时的角度偏差。”她蹲下身,用特制的校准工具调整线圈位置,“零重力下,线圈容易飘移,得用磁力定位器固定。”
赵磊立刻取来磁力定位器,吸附在线圈接口两侧,屏幕上的偏差数值从1.2%缓缓降至0.3%,最终稳定在0.1%以内。“成了!”赵磊松了口气,“现在引擎的推力参数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满负荷运转时,能让星舰的航程缩短半天。”
秦思远走过来,看着校准完成的引擎,脸上露出笑容:“这就是星环城造舰的优势——零重力+地外资源协同,金星出引擎,火星出材料,地球出技术,咱们出制造平台,效率比单一星球造舰高3倍。”
当天下午,星舰工厂举行了“开拓者一号”的龙骨合拢仪式。10台重型机械臂协同作业,将龙骨与舰体框架精准对接,接口处的合金锁扣“咔嗒”咬合,密封舱门自动闭合。从太空望去,这艘尚未完工的星舰像一条银色的巨鲸,安静地悬浮在星环城旁,等待着被赋予“远航的力量”。
而在星环城的“星际中转港”,另一番繁忙景象正在上演。这里设有20个泊位,此刻15个泊位都停靠着运输舰——有从地球赤道太空电梯上来的“物资专列”,满载着农业设备和医疗物资,准备转运至火星;有从火星龙兴市来的“资源回运舰”,船舱里装满了硫基材料和钛铁矿,将送往地球的重型工厂;还有从金星启明市来的“技术人员专列”,舰上载着500名硫基工业工程师,要去星舰工厂参与引擎调试。
“夸父二十三号”运输舰的舷梯刚放下,王建国的远房亲戚王强就带着妻子和孩子走了下来。他们刚从火星北极农业区来,要去地球参加“星际农业技术交流会”,在星环城中转停留6小时。“这星环城比我想象的还大!”王强的妻子抱着孩子,好奇地看着中转港的全息导览屏,上面标注着休息区、餐饮区、购物区的位置,“还有地球景观投影,看着跟在地球一样。”
中转港的休息区里,模拟重力系统让人们不用飘来飘去。王强给孩子买了一杯“火星特饮”(用火星温室种植的水果榨成),自己则打开通讯器,与地球的农业专家视频通话:“我已经到星环城了,明天就能到地球,带了火星水稻的种子样本,到时候咱们好好研究一下。”
不远处,一群穿着蓝色制服的工程师正围着一张星舰设计图讨论——他们是从金星来的硫基技术团队,负责人张工指着设计图上的引擎部分:“星环城的零重力环境,正好能解决咱们金星工厂造不了大尺寸引擎的问题,这次来一定要把磁暴线圈的制造工艺学回去。”
中转港的物流调度中心内,工作人员正盯着实时货运数据屏。屏幕上,红色的线条代表“地球→火星”的物资流(农业设备、种子、药品),蓝色的线条代表“火星→地球”的资源流(硫基材料、钛铁矿),黄色的线条代表“金星→地球”的工业流(硫基部件、引擎零件),三条线路交织在一起,像一张密集的“太阳系物流网”。
“‘资源回运舰’七号的钛铁矿已经卸完,准备装地球的农业设备,1小时后出发去火星。”调度员对着通讯器说,“‘物资专列’九号的医疗物资优先卸货,火星新城区的医院等着用。”
突然,调度屏上弹出一条警报:“‘技术专列’二号的舱门故障,无法正常卸货,请维修团队立即前往泊位12处理!”
维修团队的负责人老周立刻带着工具出发。他从事太空设备维修20年,还是第一次在星环城处理舱门故障。抵达泊位12后,老周发现舱门的液压杆被火星红土堵塞,导致无法伸缩。“用高压氮气清理,再喷上抗腐蚀润滑剂!”他指挥团队操作,高压氮气瞬间将红土吹走,润滑剂在液压杆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舱门很快恢复正常。
“谢谢你们!要是耽误了卸货,我们赶不上星舰工厂的调试了。”“技术专列”的工程师感激地说。
“应该的,星环城的中转效率,就靠咱们大家了。”老周笑着说,又匆匆赶往下一个维修点——还有3艘运输舰等着他检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