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1 / 2)

第250章

这个被人在截杀后随意丢弃在一旁的头颅, 随同高侃此刻面对的危局,都被以十万火急的速度送到了并州都督府。

报信之人在终于结束了策马颠簸后,脸上依然写满了疲惫与忧愁。

一想到郭待封身死, 也就意味着高将军又少了一路援兵,他便只觉心中的焦虑无以复加。

只能以尽量简短的语言,朝着面前之人交代完毕了当下的情况。

“高将军和阿史那将军还说……单于都护府的突厥人大有可能也一起反了, 我等不敢在沿途多加停留,直接报信于此。”

收到消息的狄仁杰和娄师德对视了一眼, 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震惊之色。

糟了,天后和安定公主的猜测真的没出错。

太子李贤确实不是上战场的料, 甚至会在此次出征之中惹下大麻烦。

但恐怕, 就算是先对此报以警惕心态的人也最多就是觉得,太子统筹无度,八成会先吃个败仗, 在有高侃等人同行的情况下,尽快将指挥权给移交出去, 也就无妨了。再有后方背靠的援兵,总有挽回的机会。

何曾有人想到, 先一步出事的居然会是太子,还是直接落到了敌军的手里!

时局怎么会发展到这一步的。

太子被俘,高侃受困,郭待封被杀,仆固乙突立场未知, 东。突厥大有可能谋逆叛唐, 而手握大唐太子的铁勒多滥葛部则正在对着大唐边境虎视眈眈, 只要能拔除掉高侃这个钉子,便能顺理成章地南下劫掠。

简直像是一连串的惊雷炸进了鱼塘之中。

对于这些更习惯于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 南下的劫掠并不求占地,只要能凭借着手中的优势,掠夺到足够的人口和财富也就够了。

而现在单于都护府空虚,突厥人立场未知,太子还在他们的手中,就宛然是个最好的时机!

可对于大唐这边,便是实打实的噩耗了。

“去取舆图来。”娄师德果断朝着一旁吩咐。

他面沉如水地朝着这些报信之人看去,见狄仁杰此刻不知在想些什么还未开口,便当先问道:“你们之前说,高将军所带的军粮只能支撑一个月,到现在是多久了?”

信使沉痛万分地答道:“十七天。”

整整十七天。

这还是他们几乎没考虑马匹的消耗,全力奔袭的结果。

按照高侃原本的计划,其实是让他们尽快报信郭待封,让他赶去会合的,起码能赶上这个时间。然而郭待封为敌所伏击身死,导致他们不得不往更远的地方来报信。

“调兵需要时间,赶路也需要时间。”娄师德的脸色有些难看,好在他并非初为官员,还能沉得住气,也知道在此时的局面下,他和狄仁杰必须对得起天后重托,先做出一番应对来。

他想了想,又道:“怀英,我看高将军那边的情况,我们也得先做好最坏的打算。”

在草原之上的断水断粮相当可怕,他们的军营也不似中原城池一般还能稍有懈怠防守之时。内有物资匮乏,外有带着太子的铁勒强兵,但凡高侃没能撑住,便是灭顶之灾。

但娄师德总算还和高侃有过一点往来,也曾见过他在藏原之上是如何训练兵卒的,对他还有仅存的信心,希望他能够挺过这一关来。

只是当娄师德一边接过了扈从递过来的舆图,一边将话说出口的时候,他还是这样分析道:“倘若关外兵马俱丧,单于都护府也出了变故的话,胜州、云州、朔州三州必须尽快组成迎接北部兵马的第一道防线,而后调度河东道其余各地府兵北上抗敌。”

这是一个最坏的打算。

娄师德的头脑在当前的困境之中还很清醒,这让他在想着高侃那边情况的同时还在想一个问题。

郭待封身死的位置,远比铁勒人和高侃对峙的位置距离单于都护府更近,甚至还比那些信使更早抵达此地,却不知道这一路人马的身份,和他们现在所在的位置。

也就意味着,现在还有另一双眼睛正在附近盯着他和狄仁杰的一举一动,一旦他们的决策有任何一点破绽,都有可能被对方找到机会。

“你说得没错,相邻单于都护府的三州必须严防死守,同时弄清楚单于都护府那边的态度。”狄仁杰终于开口回道。

前面这件事其实是最好办的。

不涉及让这三州的府兵越界出兵,只是通报战况紧急戍守,以他们二人水陆运使的身份就能办到。

另一件事也不难决断,正是要将这条消息尽快让人传讯长安,告知天皇天后。

但最后两件事情不简单。

一件,是尝试北上解高侃之围。

另一件,便是提防那个潜在的敌人。

狄仁杰和娄师德在此刻都能从对方的神情中看出一个问题——

高侃这个人,到底救不救?

或者说,他们能否担负起这个临时做出决定、先斩后奏的后果,并且确保战情不会因为他们的决定而恶化下去。

能自地方官员被选到中央,对于他们两人来说都付出了十多年的时间为代价,走出的任何一步都需要小心谨慎。何况,今日的战况是因为太子李贤导致的,和他们两个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

换句话说,只要他们能确保并州大都督府不失,他们就没失职。将全部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也显然要比分心其他事情要容易得多。

倘若贸然北上救援,反而很有可能会引来更坏的结果。

但对这个问题的思量,好像只在狄仁杰的脑子里过了很短的时间,娄师德就已看到狄仁杰将一把剑拍在了桌案上。

那是一把——安定公主的佩剑。

当日右相和狄仁杰前往河南道巡查灾情的时候,安定公主便将这把剑送到了右相的手中,而这一次,狄仁杰和娄师德二人前来此地周转军粮也作为后援,安定公主依然将这把剑交到了他们的手中。

那是安定公主在告诉他们,在必要的情况下,他们能以她的名义行事,越权调度府兵。

也想必,安定公主在将这把剑交托到他们手中的时候,就并不希望他们只是按部就班来办事。

而在方才的信使告知中他们也知道了,高侃宁可受到铁勒以太子的性命对他们做出威胁,也要保住士卒的性命。

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他们去救吗?

狄仁杰缓缓开口道:“宗仁,我们先分析一下那路特殊的敌人。”

娄师德自年少之时就有才思敏捷的美誉,狄仁杰在并州任职期间就已展现出了在评判政务卷宗之时的眼力,现在既然必须要救,那么他们就必须谋定而后动,绝不能草率行事。

“你在扬州任职期间,参与过平定当地的流民山匪叛乱,论起军事这方面我不及你,但我们姑且不从军事上来分析。”狄仁杰的目光沉静而犀利,“我们来看人心。”

他问道:“从太子和高将军为何会分开,又各自落入困境来说,这是由谁促成的?”

狄仁杰这个重点抓得相当要紧。

被高侃派遣出来的信使,本就是军营之中的高层军官,也是高侃认为最不可能直接叛逃的人,将高侃自领兵与太子会合到和铁勒两军对峙的情况都能说得很清楚。

也自然能被聪慧之人察觉蛛丝马迹。

娄师德顿时目光一凛:“阿史德元珍。”

他的表现太刻意了。

一个理智而才学出众的人,还是一个对于边境情况了如指掌的人,根本不可能因为太子决定了找人,就对他怀有多么深厚的敬佩尊重。与其说是他选择了为太子效力,还不如说,是太子成为了他的猎物。

但很可惜,高侃本身的长处在临阵交战,不在这种人事变动上的品评分析,便没留意到这个特殊的信号。

此人也只抓住了这仓促之间的时机做事,根本没打算拉长战线,便也无所谓这等破绽。

再加上,东。突厥的反叛也因为其首领阿史德契骨的表现,看起来毫无预兆可言,便更容易让人放松了警惕。

但被狄仁杰先一步抓住了这个解谜的绳索,一切就很清楚了。

算起来,也确实是那批东。突厥人最有机会办成这件事,又在将李贤拿下之后领兵折返,蹲守在了郭待封的必由之路上。

狄仁杰继续说道:“第二个问题,若真是东。突厥人杀了郭待封的话,他们现在有机会直接凭借着万余兵力进犯边地,为何不做?他们又为何不打算直接将太子作为人质,而是将其送给了铁勒?”

娄师德沉吟须臾,答道:“因为他们图谋甚广。”

铁勒多滥葛部驻扎之地,曾经是属于东。突厥的领土,距离当年的突厥牙帐并没有很远。这意味着,他们若想复起,就需要从这里重新召集曾经的部众。

此外,东。突厥内部恐怕并非人人都要反唐,若是以突厥兵马大举南侵,直接成为唐军的首要进攻目标,对他们来说有害无利。

他们起事很快,行动却需要稳。

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他们杀了郭待封,确保铁勒人能解决掉高侃,就已经足够了。

接下来,就应该先看唐军和铁勒之间起冲突,再从其中收取渔翁之利,重新在塞外站稳脚跟,发展他们的突厥部落。

“那么,若是我们再在此时派遣一路援兵北上,东。突厥会不会阻拦?”狄仁杰问出了第三个问题。

娄师德答道:“若是边境戍防一塌糊涂,都被打乱了阵脚,他们或许会忍不住抢夺一批物资而后远遁,但现在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选择,其实是等。”

高侃手底下有多少东西,阿史德元珍必定心知肚明。

这才是为何他们必须要杀郭待封,断了高将军的后备补给。

他们也必定知道,就算现在从并州都督府、单于都护府派遣出人马北上驰援,也只是在赌一个近乎渺茫的希望。

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恐怕他们非但不会出手拦阻,还会乐于见到,这些援兵和他们想要救援的人一样,都死在铁勒人的进攻之下,加深大唐和铁勒之间的矛盾。

可他们不知道,在有些时候,人的韧性不是能以简单的时间来衡量的。

娄师德当即拍板:“若是如此的话就好办了。我即刻前往单于都护府中高将军驻军的地方。都护府内其他地方是何情况姑且不论,起码那些兵卒还能用。”

这些人就算人数剩下的只有三四千人,也要远比临时凑齐征调的府兵好用得多,甚至能在必要之时做到与高侃的内外呼应。

但放在那些“旁观者”的眼中,却是高侃的部将在获知噩耗之后做出的莽撞行动,就算深入漠北草原,只怕也只有送命一个结果,为何不能放任他们行事呢?

这些府兵一走,还能让他们有机会对单于都护府做出种种安排。是带人撤走也好,是再趁机留下后手也罢,总归都有其操作的余地。

娄师德果断地说:“由我亲自带着这些人北上。”

高侃能在必要的抉择中放弃太子,他也能放手一搏!

这些支援的士卒也需要一个能承担起指挥责任的人。

而若要算起骑射工夫,他虽不能跟武将相比,但也没到拖后腿的地步。

这便是他该当去做的事情。

他朝着狄仁杰看去,语气诚恳:“有你这个不会被人所诓骗的人坐镇后方,我也要放心得多。我相信,你若是收到我需要支援的消息,也会知道做出什么决定更为合适的。”

这句话,对于并未共事太久的两人来说,真是一句很重的承诺。

若非狄仁杰知道,现在不是他们有这个工夫客套的时候,非得为这一句,和娄师德喝上一杯。

但现在他说的却是:“我看光是你带兵出征不够。突厥人的想法我们大概能猜到,那铁勒仆固部的想法呢?”

狄仁杰思索了片刻,继续说道,“若按照高将军让阿史那将军传讯之时所说的那样,仆固部大有可能会选择救援。但对于长年处在羁縻宽松环境下的仆固部能否全然相信,还是未知之数。”

“传讯长安,再由长安发兵,大军推进起码也要月余时间,这其中的变数太大了!”

这是一句相当客观的真话。

狄仁杰摩挲着那把就摆在他面前的宝剑,眼中闪过了一抹决绝之色。

他在考虑的,其实不仅仅是仆固部,还有草原上其他受到大唐约束的都督府。

这些人甚至不在高侃紧急传讯的范围内,却势必会很快收到唐军出事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