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1 / 2)

有功

待这些君臣高兴够了, 汴州来的人才将晋王叮嘱的另一桩事情道明了:

“为顺利转移汴州百姓、劝说周边各州配合着泄洪清淤,晋王曾经许诺,这回黄河水患一应损失都由, 朝廷补偿……”话说到最后,声音渐小。

原本还一脸欣慰的皇上忽然脸色淡了下来。他也是没想到裴元珩敢背着朝廷许下这样的诺言。上半年旱灾,朝廷已花费不少钱粮赈灾, 这回又事无巨细全让朝廷出, 另有一桩修运河的差事在前面摆着,亦是个无底洞, 再这样下去,多年来积攒的余钱都要撒出去了。

个混账东西, 一点也不替朝廷着想,只知道背着他这个父皇在外收拢人心!即便要许诺,也该他这个皇帝事后施恩于汴州一带。

朝臣们也不好说话。皇上独自生了一会儿气, 终究还是还是为了求得体面挤出了笑容:“无妨,晋王说到了朕心坎儿里去了。这笔损失由朝廷出就是,只要百姓安宁、水患平息,朕已别无所求。”

三位丞相赶紧带着朝臣盛赞勤政爱民,马屁一句接着一句,总算是将冷掉的场子圆了回去。在朝臣们看来,能多花点钱解决的根本不是个事儿,最怕的是即便有钱也没人敢过去做。

这事若不是晋王在前面担着,早晚得要他们这些京官收尾, 倒霉差事落在谁头上谁都不好受。是以, 众人对晋王此举接受良好, 不过多花点钱罢了,朝廷有的是钱。

齐王悄悄擡了擡头, 巡视了一圈诸位大人的脸色。三位丞相一向高深莫测且始终支持太子,但是别的大人可就微妙多了。从前他们对老二嫌弃得要死,除了户部,其他人凡是听到老二名讳都会面露不屑,然而这回汴州水患后,他们似乎对老二的容忍又高了许多。不仅不挑剔了,还隐隐有纵容之相,果然有了能力便容易受到优待。即便性格再恶劣,只要能办事就行。

齐王可羡慕死了老二,但他看得清楚,同样的事情老二能做他却做不了,包括太子也一样。

齐王又瞅了瞅旁边的似乎有心事的太子,晋王异军突起,只怕太子心里也不好受吧。也是他活该,谁让他把老二从朝中挤走的,老二若是不走这回又如何能立功呢?说到底还是太子不容人。另有一桩齐王始终想不通,满朝文武、包括他父皇在内所有人一直都在夸赞太子如何贤德、如何聪慧、如何能干……但是仔细想想,太子长这么大似乎也没做什么震惊四座的善举,他为百姓做的事还不如老二呢,所以他们夸人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齐王百思不得其解,亦不知裴元玺还算镇定的面容下究竟藏着怎样险恶的心思。

朝中上下无意替晋王扬名,京中的各大报刊也不敢夸,依旧在费尽心思挖着八卦。被秦朗管着的《京城小报》也还是一如既往地无脑吹太子,秦朗才不管这些人看多了吹太子的文章会不会有逆反心呢,他只在乎他弟弟的安危。

这回晋王将他那傻弟弟送至城外,秦朗记下了这份人情。他家那傻弟弟做事冲动,又认死理只跟着自小一块长大的晋王,好在晋王还愿意护着他,否则,他们一家人在京中只怕要不得安宁了。

为回报一二,秦朗叫人暗示一家同吹太子的书铺变换一番策略。这家书铺的老板也不知道是真跟太子有关系,还是只是为了攀附权贵,为捧一踩一,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讽刺晋王沽名钓誉,不及太子高风亮节。

除他之外,再没有那么小报敢提及汴州水患一事,全都对此三缄其口。

然而此等大事纵然朝中无人议论,可民间总还是会知道。先前晋王力排众议给流民放粮,已让不少百姓敬佩不已。这年头多的是官员标榜自己爱民如子,当朝皇子也爱以仁君自居,但是这份仁义究竟多多少分量,君臣心里明白,百姓自然也清楚。凡是天灾人祸,黎民百姓都是被最先舍弃的那一部分。

京畿的百姓还好些。天子脚下,总不会轻易亏待他们,可是外头那些百姓便惨了,除了晋王谁还把他们当人看啊?听闻这回汴州决堤,晋王也是率先将城内多数百姓都迁移走的,泄洪时又保证一切损失由朝廷担着,这样心善的晋王却有如此不堪的名声,真叫人寒心。

就在裴元珩的声望一日比一日盛时,竟还有不知死活的小报弄出文章来编排他。消息传开之后,那家书铺被愤怒的百姓群起而攻之,吓得书铺老板赶紧将做好的小报给销毁,再三保证不再污蔑晋王。

晋王立了这样大的功还有人非议,众人越发怜爱晋王了。这位王爷虽是皇子,可是处境却着实艰难。

被人心疼的裴元珩已度过了最难的一关,这一日终于等到了秦朗带着汴州百姓回来了。

家园被毁,百姓心中自然难受。还有好些人家中父兄因黄河决口没了性命,更是悲痛难忍。

官府能做的,就只有尽力补偿了。因堵决口身亡的,官府以身亡将士的待遇给铸了墓碑,各家都给了一份不菲的体恤金,并许诺各家子弟前往县城读书的机会。

其他各家也都由度支部定损,再予以补偿。原先的田块放水清淤过后,仍旧归还给各家,此外,官府还帮着百姓修缮房屋以备冬日。

这待遇可是前所未有,从前各处受灾哪里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灾民不算人,能吃饱就谢天谢地了,上面的官员压根看不到升斗小民的存在。这回因为有晋王坐镇,他们才能安然度过。

百姓嘴上不说,但心里都跟明镜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