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红楼]国师宠妻日常 > 第66章 “误会”引发的扩大化惨案

第66章 “误会”引发的扩大化惨案(2 / 2)

“这话说的。”顾庆之也浮夸的瞪圆了眼睛,“我很配合的,我也很尊重科举,腰带都是我自己解开的,衣襟里衣也叫他们仔细看过的。”

皇帝失笑,“是啊,超一品的腰带,你叫杂役解,他们也不敢啊。”

“县试考过了,下头就是四月的府试了,看这个名次,应该也没太大问题,院试还得加把劲儿。”顾庆之算了算自己的排名,若有所思道。

府试顾名思义就是以州府为单位的考试。

宛平县隶属顺天府,顺天府七县五州,不过考生通过比例是按照各地人口算的,宛平大兴这种人口稠密的县,通过人数一般情况下都是上百的。

“院试在八月,好好看书一定能过的。”皇帝挺有信心,“顺天府的院试算在北直隶里,北直隶下属八府两个直隶州,顺天府依旧是人口最多的一个,而且顺天府管着京城呢。大兴县每年中秀才的也快有十个了,你如今是二十六名,好生看书问题不大。况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要去参加院试的。”

皇帝说完又补充一句,“北直隶的学政是孟凡志,回头朕叫他们去找他当年的卷子还有这些年写过的文章给你看看。”

顾庆之道:“无妨,横竖我就是想试试自己的学的怎么样,有林大人教我就很好了。”

皇帝笑话他,“你倒是尊师重道。”

眼瞅着到了下午,顾庆之便问了一句,“臣吃了饭再走?”

“吃!”皇帝应声道:“今儿他们做了香酥鹌鹑,骨头都炸酥了,嚼起来分外带劲。”

这个时候,郑华家的也正跟王夫人禀告。

“穷书生找了几个,不过都不肯出头,如今这些书生们是一点骨头都不长了,稍稍暗示一下,一个跑得比一个快。”

王夫人也不说话,郑华家的喜气洋洋的来禀告,那肯定是差事办好了,王夫人自诩御下不严,让她说两句也无妨,充其量不过是想讨好主子,多些赏钱罢了。

“不过陪着多喝了几杯之后,也从这些穷书生里头打听到了不少消息。说那安国公是穿着锦衣卫的锦袍去的,腰带也有名堂,您想,这不是冲着作弊去的?哪个衙役敢查他?”

当然原话不是这样,原话反而有点钦佩,感慨安国公这样了,还没绝了读书的心,什么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他们这些人就更得努力了。

不过回话的人给郑华家的就是这么说的,倒也不能算是郑华家的骗人。

王夫人点头,状似公平点评道:“咱们家里的下人出去办事,马车上也要挂上荣国府的牌子,也是为了叫别人不敢惹他们。”

“太太说得是。”一个粗暴直白的马屁拍过去,郑华家的又道:“不过后来找到一个在宛平县当捕快的小子,当日也在考场做事的,多给了些银子,他松口了。”

王夫人又点头嗯了一声,很是配合自己的陪房,“有这么个人,倒是比考生好上一些,考生又不能左右查探,捕快是能四处走动的。”

“正是,花了三千两银子,他答应——”

“三千两?”王夫人皱着眉头看郑华家的。

郑华家的忙分辨道:“太太,他说他这一告,差事肯定是丢了的,京城的捕快赚得也多,每月也得十几二十两银子,一年下来也有三百两了,他就要了十年的工钱。”

当然这事儿是郑华亲自去办的,没话这么多,就是找熟识的赌坊捏了个套。

赌坊才给了五百零,捕头能给多少?

捕头又是贱民,三代不能科举的。

再说是京城,一年下来也不过三十两银子。更何况连捕快一年都能赚三百两……县令的师爷也差不多这个数呢。

可谁叫王夫人不出门呢。

这个三千两,还是郑华家的跟她那口子一起商量出来的,主要就是参考了平日里王夫人的生活水准,叫她觉得多,但又没到疼的地步。

再者就是走公账了,郑华家的平日里陪着王夫人解闷,大概也能听出来,王夫人心里是觉得反正荣国府不是他们二房袭爵,能多花一点就多花一点吧。

果然,不过片刻王夫人就点头了,又道:“再去支五十两,算作郑华的赏钱。他忙了这些日子,又要请人喝酒花银子,总不好叫你们贴钱。”

郑华家的笑得眼睛都快看不见了,也觉得前头吴兴家的是不是傻,银子这么好赚,她竟然不想陪着太太解闷。

另一边,被赌坊威胁砍手指杀全家的捕快石大治也到了顺天府的衙门门口。面对死亡威胁,还被人设局下套,谁能不反抗呢?

他老老实实上前击鼓,被带去大堂之后,又老老实实的跪下,“贱民是大兴县的捕快,要检举安国公科举舞弊!”

顺天府尹还在后堂跟自己师爷聊这次会试呢,又猜能取几个顺天府的,就见管理狱讼审理的通判急匆匆进来,还在二月的天里出了一头的冷汗。

“大人,外头来了个大兴县的捕快,说安国公科举舞弊!”

“什么!”顺天府尹谢书峰一拍桌子就站了起来,不知道是因为起身太快,还是消息过于惊骇,他只觉得头晕脑胀。

“会试啊……会试可不能出错!”

通判也压低了声音,“大人,下官不敢声张,也不敢多问,先将人拿住了,大人看……”

没错,不管是顺天府尹还是通判,都没想到这人想搞的其实是安国公,他们都觉得是会试要出问题了。

毕竟……县试作弊,放别人身上兴许有可能,可安国公……他图什么呢?

院试考过也不过是个秀才,县试这还是第一关呢,况且还有个饱读诗书的探花教他,而且朝中几乎人人都知道安国公要去考县试了,那轻松自在的模样,说他作弊,谁信呢?

考中秀才能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牵扯进案子里,没定罪剥夺功名之前,是不能用刑的。

安国公:锦衣卫千户,御前行走牌子一枚,还是陛下心腹,忠顺王给他行的冠礼,谁改对他用刑?都不说用刑了,谁敢给他定罪?

反正顺天府尹没有这个勇气。

下来就是秀才的衣着,能穿长衫等等有讲究有规格的衣服,跟庶民区分开。

安国公:超一品冠服了解一下,冠礼过后,陛下还赏了他一个双龙戏珠的镶金翼善冠。

第三,秀才见官不用跪。

安国公呢?安国公是大祭主祭,他只跪天地祖宗,别人不知道,顺天府尹觉得脑袋里想一想叫安国公跪,都怕遭雷劈。

第四是一定数量的免税田,可安国公的田都是皇帝赏赐的,正经的皇庄,原本就是不用教田税的。

纵然是安国公又置办了些田地,可官员本就有一定数量的免税田,安国公还远远不到数量呢。

下来就是徭役跟一定数量的奴婢免徭役,最后就是在奴婢跟妾室的数量上比庶民多一些。

可安国公……他也用不到这个啊。

所以念头不过一转,顺天府尹谢大人斩钉截铁道:“不错,若真是会试作弊,怕是又要血流成河,就连北直隶的总督怕是也乌纱帽难保,立即备车,咱们带这人进宫!这事儿我无论如何都兜不住。也不是我能审的!牵扯这样大,八成是——”

谢大人都不敢说八成是为了拉下林如海,这样选一个没闭门的考官上去,才是作弊呢。

通判应了声是,他如今也不敢摆正六品的谱了,像个跑腿的一样,生怕走漏消息,一路小跑的去吩咐事情了。

皇宫里头,等吃过了炸鹌鹑,又喝了碗胡萝卜和麦冬还有几样不知道动植物熬成的汤之后,顾庆之汤足饭饱的站了起来。

“多谢陛下,宫里的饭的确是香。”

皇帝也吃得很是舒服,他叹道:“跟庆之吃饭就是舒服。前两日去给父皇请安,父皇还说朕好恶过于分明,爱吃的菜吃个不停,怕是要被人探听到喜好,又要被人利用等等。庆之也是捡着自己爱吃的吃个不停。”

顾庆之叹气,太上皇这是要CPU皇帝啊。

“陛下,若是爱吃两个菜就能被人控制……这得是三四岁的孩子吧?六岁无论如何都该知道反抗了。况且人一顿就能吃这么多,不吃自己喜欢的,难道要吃自己不喜欢的?这不是找罪受?”

“庆之说得极是。”皇帝赞同道。

“而且,就像臣爱吃鸭子,那我府上的厨子,自然就会全力钻研鸭子的菜,那我吃到的鸭子就更好吃了。”

皇帝笑得打了个嗝,“诶呦,在你面前失态了。”

气氛很是和谐美好,直到紧锁着眉头,又把脸绷起来的全公公再次出场。

“陛下。”全公公把头深深低了下去,“顺天府尹求见,说——说宛平县捕快状告安国公科举舞弊!人已经带来了,就在宫外候着。”

“什么!”依旧是这不可置信的两个字。

皇帝飞快从桌子后头转了出来,不过两步,他就有了主意,“宣内阁学士,六部尚书,还有大理寺跟都察院的人,还有尹恩立,把他也叫来!调五百锦衣卫来待命!再去叫潘勇,叫东营的人来——来一千!”

全公公一路小跑出去,皇帝看着顾庆之,叹道:“他们又要生事……八成是为了林如海的同考官。庆之是锦衣卫,能沟通考场内外的,若是告了你,你老师林如海怕是要避嫌辞去同考官的职位了……”

皇帝冷笑一声,“以为朕查不出来?林如海治《礼记》,只看原先定的名额,排在他后头的人是谁,就知道了!”

古代也是有应急预案的,为了避免突发事件,考官人选也是要往后再列两个的。

皇帝思考片刻,“去把阮泽成跟何春开给朕叫来!”

这就是两个排在《礼记》这一房阅卷官后头的官员。

顾庆之也想了想,他一向都是按照利益最大原则来找嫌疑人的。

能搞出这么大的事情……“北静王?”

皇帝眉头一皱,冷哼一声,“若是他做的,手段必定干净,先审了再说!朕这次要好好扒他一层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