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范围看,今年粮食生产,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要粮食作物全面增产,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等主要品种均获得丰收;
二是高产作物比重增加,玉米、稻谷等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三是优质品种推广加快,粮食品质有所提升。
大豆出口占据今年的重要地位。
龙江省粮食年度出口大豆76.7万吨,完成了今年的出口计划 。
龙江垦区作为华夏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年均出口23.3万吨,其中1989年出口大豆5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
玉米出口快速增长,龙江省出口玉米50万吨 。
从全国看,玉米已经成为华夏粮食出口的第一大品种。
华夏玉米大规模出口,始于80年代中期,最高年份出口达到1047万吨 。
大米出口相对稳定,今年华夏大米出口量为33万吨 。
虽然出口量不大,但大米一直是华夏传统的出口商品,年均出口130.5万吨 。
其他粮食作物也有一定出口,包括小麦、高粱、谷子等杂粮,虽然出口量相对较小,但在特定市场也占有一定份额。
黑龙江省是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基地,作为华夏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不仅粮食产量大,而且品质优良。
特别是大豆和玉米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今年龙江省不仅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粮食出口任务,还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出口,为国家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
吉林省和辽宁省也是重要的粮食出口省份。
这两个省份地处东北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玉米产量高、品质好,是华夏玉米出口的重要基地。
江苏省、湖南省、江西省等南方省份,是大米出口的主要基地。
这些省份水热条件优越,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的大米品质优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河南省、山东省等中原省份,虽然粮食产量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相对较低,粮食出口量有限。
不过,这些省份的小麦品质优良,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也有一定数量的出口。
随着国家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改革。
在85年,中央决定对粮食和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订购,实行市场调节 。
到1990年,这一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在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销售余粮,这为粮食出口提供了更多货源。
90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建立了中央、省级、地县三级储备体系 。
这一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为调节粮食进出口提供了缓冲。
与其他农产品相比,粮食出口的管理相对宽松。
国家鼓励在保证国内供应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粮食出口贸易。
特别是对于玉米、大豆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国家采取了鼓励出口的政策。
苏联和东欧市场需求旺盛,由于这些国家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供应紧张,对华夏粮食需求很大。
今年中苏贸易中,粮食是重要的交换商品。
亚洲市场潜力巨大,倭国、棒子国等东亚国家,由于耕地有限,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华夏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和运输成本优势,在这些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