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为轻工业品出口,注入了强大活力。
轻工业的产业基础在\"七五\"期间得到显着加强。
据统计,轻工业产品品种,从改革开放前的几万种,增加到30多万种 ,市场供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洗衣机年产量达到300万台,风扇产量达到700万台,电冰箱产量达到100万台,均超额完成了\"七五\"计划目标 。
华夏的轻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
这些地区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早的对外开放政策,成为轻工业品出口的主要基地。
同时,内地一些老工业基地,如上海、天津等地的轻工业基础依然雄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90年轻工业品出口,呈现出规模大、品种多、增长快的特点。
轻工业品出口额达到515.63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2.2倍。
年均递增30.5%,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5.06%,比1985年提高了9.64个百分点 。
这一成就的取得,标志着轻工业品已经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纺织服装类是轻工业品出口的重中之重。
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138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7.48%,位居第四位 。
其中,服装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华夏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产品出口国。
机织服装年产量达到31.7亿件 ,产品涵盖了从内衣到外衣、从正装到休闲装的各个品类。
华夏家电产品,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
海尔等企业,开始向德国等发达国家出口 ,打破了华夏家电产品,只能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局面。
玩具类产品,也成为新兴出口亮点。
广东玩具产值达到16亿元 ,产品主要出口到漂亮国、欧洲等发达市场。
台州等地的工艺玩具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仅椒江市工艺品厂的工艺玩具出口,就从1987年的40.49万打,增长到1990年的73.44万打 。
日用百货类产品种类繁多,包括鞋类、箱包、塑料制品、日用五金等。
这些产品虽然单价不高,但凭借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
特别是在苏联、东欧等市场,华夏的日用百货产品供不应求。
欧洲市场对华夏轻工业品的需求也在增长。
青岛等地的纺织品、服装等产品,大量出口到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90年青岛出口成交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19种,包括棉纱、棉布、涤棉布、针棉织品、服装等,累计成交金额4472万美元,占成交总额的68.8% 。
轻工业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共同努力。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轻工业品出口的新生力量。
199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中,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9.1%,其中乡办工业增长12.5% 。
乡镇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低廉的生产成本,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在轻工业品出口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乡镇纺织企业,已经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
外资企业增长迅猛,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
90年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增长56% ,远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增长率。
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国际市场渠道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深圳等地的\"三资\"企业,在1990年出口创汇达到1965.8万美元 ,成为当地出口的主力军。
国有企业依然保持着重要地位,但增长相对缓慢。
90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仅为2.9% ,低于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增长速度。
不过,国有企业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轻工业品生产中,仍具有优势,特别是家电,精密仪器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