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归零的瞬间,虚拟战场彻底生成。狂风撕扯着高地边缘的残影,林悦的角色在光晕闪烁中完成落位,小舟的战士模型半蹲于掩体后方,技能条处于待命状态。
沈逸没有立刻启动监控程序。他调出后台数据流,将刚才那场对抗赛的全过程重新加载。画面在主控屏上分段回放,重点锁定在第三分十四秒——林悦释放法术前有零点五秒停顿,而小舟提前向前移动了半个身位。
这个差距很小,但在高强度对战中足以被打穿防线。
沈逸打开策略模拟空间,输入两人动作轨迹与环境干扰参数。系统开始推演,屏幕上快速闪过上百种可能结果。他盯着每一次失败节点,发现共同点都出现在信号转换环节:视觉被遮蔽时,大脑会下意识等待图像反馈,哪怕只是多出一帧延迟,也会破坏节奏。
他切换操作界面,删除原有的语音提示模块,将震动编码重新设计。短震代表准备,长震为执行,双短震加一次长震是撤退,三连短震则是集火。每种组合对应唯一指令,不再允许重复或模糊含义。
接着他在头盔显示区加入色彩脉冲机制。蓝色微闪表示安全区,红色跳动预警危险靠近,绿色持续亮起即为行动窗口。这些光效不占据视野中心,只在边缘区域轻微变化,避免分散注意力。
新系统绕开了视觉依赖,直接作用于神经反应习惯。
“我改了信号方式。”沈逸说话时没有抬头,手指仍在键盘上敲击,“以后不再靠看和听来判断,而是靠身体记住节奏。”
林悦摘下头盔,额角还带着汗意。“你是说,我们要像之前拼图那样,不去想对错,只管跟着感觉走?”
“不是感觉。”沈逸停下动作,看向她,“是训练出来的本能。你现在抬手,不需要思考怎么动胳膊,对吧?我们就是要让战术响应变成这种动作。”
小舟活动了下手腕,插话:“那万一混乱中记混了呢?比如听到三下震动,以为是集火,其实是撤退。”
“不会记混。”沈逸调出全息投影,展示三层策略结构,“主攻路线由我统一推送,动态调整层开放部分权限给你们。比如林悦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强制刷新护盾冷却,但只能用一次。小舟可以触发短时加速突进,也仅限一次。”
林悦皱眉:“为什么要限制次数?”
“因为要用在最关键的时候。”沈逸指着投影中的时间节点,“如果我们被打乱阵型,你还有一次保命手段,但不能随便用。它存在的意义不是让你安心,而是逼你在平时就做到不出错。”
小舟点头:“明白了。相当于最后的底牌,用了就得自己扛后果。”
“没错。”沈逸关闭投影,打开备用策略库,“目前我们有两个预案。一个是针对高速突袭流,对方喜欢从侧翼强攻,我们就用三角回撤应对;另一个是应付控场消耗型打法,他们拖时间,我们就埋伏反打。”
林悦翻看终端上的文档,忽然问:“有没有可能,他们故意示弱,引我们往前压?”
沈逸没有马上回答。他调出潜力挖掘预警功能,输入近期所有对手的比赛记录。系统运行片刻,在时间轴上标出多个异常波动点。七成以上的队伍在第二轮进攻前会释放虚假情报,比如假装技能进入冷却,或者角色站位松散露出破绽。
这些都是心理诱导。
“有。”沈逸说,“所以我加了第三套方案——静默反击模式。”
他演示流程:一旦系统检测到信息流异常,全员立即停止常规通信,转入低信号交互状态。所有指令由他单线推送加密震动编码,其他人只需执行,不得回应。同时预设反击窗口,在对手预期落空、准备收网的瞬间发动反向包抄。
“这期间谁都不能乱动。”他说,“哪怕看到机会也不能出手。等我的信号。”
小舟皱眉:“可如果根本没信号呢?万一是系统误判?”
“不会误判。”沈逸看着屏幕,“我已经设定了三个识别条件:技能使用频率下降超过百分之四十,角色移动轨迹出现规律性停顿,以及团队语音中断超过八秒。三个同时满足才启动。”
林悦沉默了一会儿,说:“听起来很严密,但真的能保证我们不慌吗?毕竟完全闭麦,什么都不知道……”
沈逸关掉界面,转而打开团队频道的历史记录。他找到一段文字,投射到中央屏幕上。
那是他们在新手期第一次配合成功的聊天记录。
“上了。”
“稳住。”
“交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