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诗词一万首 > 第748章 江淹《悼室人诗十首?其七》

第748章 江淹《悼室人诗十首?其七》(2 / 2)

- 解析:“颢颢”描绘出傍晚时分天空高远、天色清朗却透着丝丝凉意的情景,给人一种空旷、寂寥之感。随着夜幕降临,这种清冷的氛围愈发浓重。“蔌蔌”模拟了轻微的风声,仿佛寒风正轻轻拂过,带来阵阵寒意。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盖着“清衾单”,“清”字既形容被子质地单薄,又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暗示出诗人身边无人相伴,倍感孤独寒冷。此句通过对薄暮时分天气和诗人所用衾被的描写,从环境和自身感受两个层面,为全诗奠定了清冷、孤寂的情感基调,展现了诗人在妻子离世后独自面对寒夜的凄凉心境。

2. 阶前水光裂,树上雪花团

- 解析:“阶前水光裂”,诗人捕捉到了台阶前积水在寒风作用下的独特景象。“裂”字极为生动形象,它将水面因寒风吹拂而产生的波光粼粼、动荡破碎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水面被风硬生生地撕裂开来,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寒风的凛冽和冬日的严寒。同时,这种动态的描写也为寂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丝紧张感。“树上雪花团”则描绘了树上雪花堆积成团的静态画面。“团”字表现出雪花的厚实与凝重,堆积在树上,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进一步强化了寒冷和压抑的氛围。这两句一静一动,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冬日的严寒景象,以景衬情,借寒冷、萧索的冬景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伤,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诗人此时的心境。

3. 庭鹤哀以立,云鸡肃且寒

- 解析:“庭鹤哀以立”,庭院中的鹤通常给人一种高雅、超脱的印象,但此刻却“哀以立”,诗人赋予鹤以哀伤的情感,仿佛鹤也能感受到主人的悲痛,以一种哀伤的姿态站立着。“哀”字不仅写出了鹤的神态,更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使鹤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云鸡肃且寒”,云中的鸡同样透着肃穆和寒冷的气息。“肃”字传达出一种庄重、严肃却又带着些许压抑的感觉,“寒”字则点明了环境的寒冷以及鸡在这种环境下瑟缩的状态。这里的鹤和鸡并非单纯的动物描写,而是诗人借它们的状态来烘托自己内心的孤独、哀伤与凄凉。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浓厚的悲伤氛围,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4. 方冬有苦泪,承夜非膏兰

- 解析:“方冬”明确指出时间是冬季,冬季本就象征着寒冷、凋零和孤寂,而诗人在这个季节里,心中满是“苦泪”。“苦”字既形容泪水的味道,更表达出诗人内心痛苦的滋味,表明他的悲痛如同这寒冷的冬天一样深沉而难以消散。“承夜”表示夜幕降临,夜晚本应是人们休息、放松,享受家庭温暖的时刻。然而,“非膏兰”说明此时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点起兰膏灯。在古代,兰膏灯不仅能提供照明,还能营造出温馨、柔和的氛围。如今妻子离世,兰膏灯不再点亮,意味着生活中失去了那份温暖与光明,只剩下无尽的黑暗和寒冷。此句通过将冬季的寒冷与夜晚失去兰膏灯的温暖相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失去妻子后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与绝望,生动地展现出他在漫漫长夜中独自承受悲痛的情景。

5. 从此永黯削,萱叶焉能宽

- 解析:“从此永黯削”,诗人直白地表达出从妻子离世的那一刻起,自己的生活就永远陷入了黯淡无光的境地,身心也因悲痛而日渐憔悴消瘦。“永”字强调了这种黯淡和消瘦的持续性,表明诗人认为自己将永远无法摆脱这种痛苦的状态,体现出他内心深深的绝望。“黯削”二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精神萎靡、容颜憔悴的模样,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他所遭受的沉重打击。“萱叶焉能宽”,萱草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可以使人忘忧的植物,然而诗人在这里却发出反问,萱草的叶子又怎能宽解自己内心的忧愁呢?以反问的形式,强烈地突出了诗人内心痛苦之深,即便是象征忘忧的萱草也无法减轻他的悲痛,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以及失去妻子后的痛苦难以排解,将诗歌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尽哀伤。

句译

1. 颢颢气薄暮,蔌蔌清衾单:傍晚时分,天色清朗却透着寒意,寒风吹过,我盖着单薄清冷的被子。

2. 阶前水光裂,树上雪花团:台阶前的积水在寒风中波光粼粼,仿佛要被撕裂,树上堆积着一团团的雪花。

3. 庭鹤哀以立,云鸡肃且寒:庭院中的鹤哀伤地站立着,云中的鸡透着肃穆与寒意。

4. 方冬有苦泪,承夜非膏兰:正值寒冬,我痛苦得泪水涟涟,夜晚来临,却不再点起温馨的兰膏灯。

5. 从此永黯削,萱叶焉能宽:从此我的生活永远陷入黯淡,身心憔悴,萱草叶又怎能宽解我的忧愁。

全译

天色在傍晚时分显得高远又清冷,寒风吹过,我盖着的被子单薄而清冷。

台阶前的积水在寒风中波光粼粼,仿佛要被撕裂一般,树上堆积着一团团的雪花。

庭院中的鹤哀伤地站立着,云中的鸡也透着肃穆与寒意。

正值寒冬,我痛苦得泪水涟涟,在这漫漫长夜,也不再像以往一样点起温馨的兰膏灯。

从此我的生活永远陷入黯淡,身心也因悲痛而日渐憔悴消瘦,萱草又怎能宽解我内心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