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73章 净鞭三声响,文武两班齐

第273章 净鞭三声响,文武两班齐(1 / 2)

江瀚决意称王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他手下的各个州县。

整个川中闻风而动,文官武将们各司其职,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典礼相关事宜。

五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几位带兵的大将不敢怠慢,在成都略作修整后,便立刻点齐麾下兵马,朝着川南杀去。

李自成所部领一万人,直奔西南方向的嘉定州和四川行都司一带。

这里虽然卫所林立,但早已武备废弛。

当李自成的大军抵达后,各卫所兵将望风而降,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偶尔有几个忠于明廷的千户、百户想据城而守,结果刚一开打没多久,就被卫城里的百姓和底层军士们捆吧捆吧,送出了城来。

到了六月间,李自成几乎是传檄而定,很快便将这两府之地纳入了掌控中。

邵勇的任务则是收取中部的泸州府和叙州府等地。

这一路更是顺利,沿途州县官员听闻成都陷落、蜀王身死的消息,早已是肝胆俱裂,生不起半点抵抗之心。

而这些地方的百姓们更是个个翘首以盼,有胆大的,甚至直接打起了反旗,以此响应王师。

很多时候,邵勇刚刚带兵抵达城下时,往往城门就已经打开,继而被当地百姓欢欢喜喜地请进了城里。

七月中旬,邵勇轻取两府之地,驻兵长江沿岸。

比较难啃的骨头落在了李老歪和黑子头上,那就是东南方向的重庆府和遵义府。

重庆府乃是长江上游重镇,城高池深,知府邱星文是个死硬分子,誓死不降。

而遵义府更是当年播州宣慰司的杨应龙的老巢。

虽然播州宣慰司已经一分为二,改土归流,但仍然还有不少土司部落心怀异志,一直想要从朝廷手上夺回统治权力。

可如今大势已去,这些零星的抵抗早已不足为惧。

五月,两人分兵两路,李老歪走长寿,黑子攻江津,继而对重庆府形成左右夹击之势。

经过小半个月的围城和激战,重庆府城被攻破,城墙被炸塌,知府邱星文在巷战中力战身亡;

指挥使任宏想趁乱出逃,结果却被外围的骑兵追上,乱箭射死在长江边。

拿下重庆后,两人马不停蹄,继续挥师南下,走桐梓驿,过娄山关天险,杀入播州腹地,占据了当年杨家土司的老巢——海龙屯。

得知义军到来后,遵义府各地的土司竟纠集起来,妄图和两位带兵的主将谈判,希望拿回世袭的统治权利。

可明廷既然已经改土归流,那这地方自然应该划归江瀚麾下。

再加上李老歪和黑子两人也不是什么好说话的,眼瞅着马上就到八月了,他们可懒得和这帮土司东拉西扯。

反正原则只有一个,改土归流不能废弛,所有土司部落不得反抗,违令者身死族灭。

见他俩态度如此强硬,几个为首的土司部落一合计,打算联合当地的明军,给这帮外来户一点教训。

得知消息的两位主将一脸兴奋,正愁没理由把这帮土司收拾一遍,现在倒好,人自己送上门来了。

一帮当地土司和明军刚发动叛乱没多久,两万大军就从四面八方合围而来,漫山遍野地追杀这群乌合之众。

不出两个月的时间,整个播州司一带被李老歪和黑子带兵,来来回回犁了好几遍;

几个负隅顽抗的土司首领被阵斩,其余部落见大势已去,纷纷在七月中旬献地请降。

至此,在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四川全境尽数落入江瀚之手。

武将们在前线攻城略地的同时,后方的文官们也没闲着。

以赵胜为首的一干幕僚文书、以及新归附的原明廷官员齐聚成都,日夜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称王大典做着准备。

首先重中之重,便是选定一个合适的王号。

府衙大堂内,争论异常激烈。

赵胜率先开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以为,当选雍王为号。”

“大家都知道,大帅起于陕西,麾下核心骨干也多为秦人。”

“陕西古称雍州,乃禹贡九州之一。”

“眼下明廷在西安有位秦王,所以暂时先不称秦王,改用雍王代替。”

“用此王号,可牢牢抓住根基,时刻提醒军中的三秦子弟。”

“而且,‘雍’字还包含和谐安定之意。”

“眼下正值天下大乱,大帅还能借机提出‘安定四方,再造太平’的口号,可谓是正合其时!”

听了赵胜这番话,四川本地的官员们可就不乐意了。

剑州知州李兴怀立刻站了出来,据理力争:

“赵赞画此言差矣。”

“大帅确实起于陕西不假,但如今龙兴之地乃是四川!”

“王号当与蜀中气运相连,方可稳固,岂有舍近求远之理?”

“虽然蜀王的名号有些不吉利,不可再用,但也不应该以雍王为号。”

一旁的龙安知府王承弼也点点头,附和道:

“李知州所言甚是。”

“纵观历史,割据四川者,岂能不用蜀地之名?”

“昔日有刘备实据蜀地称汉中王,进而开创季汉;后有王建、孟知祥以蜀为号,开国建制。”

“此乃天命所归,地势使然,我等当顺天应人,岂能逆势而为?”

“不然!”

听了这话,赵胜身边一位陕西籍的文官立刻站出来,

“如果不能称雍王,那汉中王也名不副实,毕竟汉中还在朝廷手里。”

“依下官愚见,王号未必非得拘泥于一地,大帅志在天下,岂可困于一隅之名?”

一时间,府衙大堂里吵得是不可开交的。

有坚持“蜀王”的,有主张“雍王”的,也有提出“汉王”、“顺王”的

反正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最后吵了半天,谁也无法说服谁,众人只好将几个拟定的备选王号及其理由,详细写成文书,呈送江瀚定夺。

江瀚一一看过呈上来的文书,略作思索后,便有了决断。

他提起笔,在“汉王”二字上画了个圈。

可定下王号只是其中一环,还有一大把的事等着江瀚定夺。

开府立制绝非易事,这是从流寇向正经政权转变的关键一步,方方面面都得仔细考虑到。

江瀚思索良久,还是决定沿用明朝成熟的体制,并在其基础上略作增减。

比如把原先的六部改成八部,保留户、礼、吏、兵、刑、工六部,新增农部、学部。

眼下已经是崇祯八年了,往后天灾只会更加频繁、更加猛烈。

设立农部,专司农田水利、粮种推广、防灾赈灾,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

对于学部,他则是有更长远的计划。

拿下四川后,也算有了根基之地,那兴办学堂,培养人才的各项事宜就该提上议程了。

历史证明,只有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四川各地有不少西洋的传教士,江瀚打算把这群人集中起来,帮着编纂一些教材。

眼下西方应该也在打三十年战争,牛爵爷还未出生,从头培养人才还来得及。

除了各级官府机构设置,还有不少人事任命、功勋功勋赏罚制度需要江瀚亲自审定。

有功将士如何升迁赏赐?投降官员该如何考核任用?

每天都有无数文书堆满他的案头,忙得江瀚是焦头烂额。

但他也明白,只有先把政府框架搭建好,日后运转起来才会更顺畅。

在主帅以及文武官们忙碌的同时,工部的匠人们同样也忙得脚不沾地。

典礼上要用到的礼器、仪仗、文官的袍服、将领们的礼仪盔甲,都需要加急制作。

日子在紧张的筹备中飞速流逝,称王大典的日子,转眼即至。

崇祯八年八月初八,寅时。

成都城内万人空巷,蜀王府及周边区域更是挤满了前来凑热闹的百姓,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按照江瀚“礼不必尽循古制,权以军容为纲,参酌汉唐故事,务从实际”的要求,称王大典的场地就设在蜀王府承运殿前的巨大广场上。

寅时正刻,庄严的号角声划破黎明,仪式正式开始。

文武官员自两侧朝房鱼贯而出,在礼官和太监的指引下,于广场上分成两列,各自站定。

右手边的是文官队列,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江瀚军中的大管家,核心幕僚赵胜,其后是李立远等从陕西就追随他转战四省的老班底;

接着是龙安府王承弼、剑州李兴怀、薛家薛志恒等归附的原明庭官员和土司代表;

再后面一排,则是在保宁府开科取士,选拔上来的新锐,如吴熙、周德福等人。

左手边的武官队列更是精神抖擞,杀气腾腾。

打头的便是董二柱、方宏、邵勇、李老歪、曹二、李自成等一众心腹大将。

他们个个顶盔掼甲,环佩利刃,神情肃穆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之色。

在一众主将身后,则是因功获得升迁的军中掌令,如王五、马旭等人。

甚至连明军的一些降将,比如马科等人,也被安排在了队列后方观礼,以示怀柔。

广场四周,披坚执锐的甲士沿路肃立,军容雄壮,鸦雀无声,只有火把燃烧的噼啪声、以及各色旗帜在晨风的猎猎作响声。

典礼第一步,祭告天地。

在广场正中央设立的祭坛上,早已陈列好整只的猪、牛、羊三牲。

江瀚特意没穿衮服,而是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红黑色直身细鱼鳞甲。

身上还配有兽面吞肩,环臂铠,双龙前胸錾,头戴金护法压缝六瓣明铁盔,更显英武挺拔。

他缓步上前,焚香祷告,随后亲自宣读祭文,告慰皇天后土。

随后,队伍移步至承运殿后的圜殿,准备祭祀祖考。

圜殿是一座圆形、单檐攒尖顶的大殿,象征着“天圆地方”。

这里原本供奉的是历代蜀王的牌位,如今早已被清空,只摆了江瀚父母的灵位。

本来文官们还想追溯江姓起源,顺便给江瀚找个便宜的显赫祖宗。

有说是来自嬴姓的,是西周初年受封建立江国,后灭于楚,子孙以国号为姓氏。

还有的说是来自唐末宰相萧遘次子萧祯,为避祸改姓,后迁居陕西的。

只不过这些乱七八糟的祖宗,最后都被江瀚给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