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恣睢(1 / 2)

第72章 恣睢

考虑到阿珣明日即将上衙,又是第一次,程氏格外慎重。原本是该黄时雨操心的事儿,但儿行千里母担忧,在程氏心里,小夫妻还是孩子,自己不亲自过问总归不安心。

孙妈妈服侍她去了趟不二梅斋,因着多一处男主人书房的缘故,此斋占地范围比府中其他地方都来的广,相当于两处园子合并。

程氏此番来得巧,简珣身边的大丫鬟正在熨烫官袍,青色的圆领,金带扣腰带。

大康正七品至正五品官袍颜色为青,腰带则是正七品至正四品为金,从官袍和腰带即能迅速分辨一位官员的大致品级。

素秋与白露同时发现了门口的程氏,连忙屈膝行福礼,道:“夫人。”

以往家眷的诰命或敕命从夫(子),当丈夫(儿子)因致仕、身故、犯事等原因失去官职,朝廷便会收回家眷的殊荣,然而本朝皇帝仁厚,在官员没有过错的前提下,不再收回家眷的册封御宝,只取消了俸禄,而时人又习惯以夫人称呼所有诰命。

这便是简府在没有正五品以上男丁的情况下,大家照旧尊称程氏一声夫人的缘故。

程氏“嗯”了一声,上前仔细端量。

衣冠、腰带、皂靴,皆被两个丫鬟打理得井井有条,熏香亦是阿珣惯用的。

皇帝有洁癖,见不得脏污,故此对官员个人清洁方面的要求极严格,周身不可有异味,讲话口气也得清新。以上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近身者更严格,以至官员面圣前沐浴更衣皆为常态了。

再看旁边放置的贴身衣物,崭新平整,针脚细密,宛若尺量。

从里到外焕然一新了,图个好兆头。

程氏赞了一句,随口问:“哪个丫头做的?”

不是谁都能为主子缝制贴身之物,唯有一等大丫鬟、通房、乳母等关系亲近之人才可。

那么在主子跟前得脸的,或多或少都有一手绣活。

而简珣的乳母眼睛不大好,做不了精致的活,所以程氏才问哪个丫头。

素秋道:“回夫人,是蕊珠。”

程氏点点头,蕊珠啊。

是个漂亮且规矩的丫头,这些年本本分分偏居一隅,从未生事,也正因为太过老实,在简珣跟前都不敢擡头大声说话,全然不似他身边其他姑娘活泼,才不得简珣喜爱。

如今新婚蜜里调油,则更不会记得这号人物。

程氏心里有数,提了蕊珠二两银子的月钱,又赏了几样钿花,以示嘉奖,也算是一种含蓄的安慰。

这日小夫妻俩回府,带回四盆鲜花,两盆姚黄并两盆春兰。

不必说,那春兰定是孝敬程氏的。

简珣道:“明儿城郊的花农还要送两车过来,其中一车全是阿娘您喜欢的品种。”

他极会端水,把媳妇和娘亲都哄得很好。

程氏在心里笑,岂会不懂他的小心思,举凡疼媳妇的时候,也都会献给她一份好,他是怕她因为“娶了媳妇忘了娘”从而对梅娘心生不满。

殊不知程氏与普通婆母全然不同,对儿媳的要求更是简单,出身清白,人品端正,规行矩步,与阿珣相敬如宾,平平安安过日子即好。

一家三口在清苑用了晚膳。

晚膳后简珣就被赶走了。

黄时雨留下“侍疾”。

阿娘这是不准他与梅娘同房。

简珣知道梅娘一定在心里偷偷乐。

她向来自私,不大愿意伺候他,快活完轮到他就娇里娇气。

只喜欢他做小伏低温柔的前半段,后半段那种令他快活的激烈,她是一百个不愿意,回回做到一半便撂挑子不干。

他那么难受,急得不知该是进是退的模样,在她眼中一定很可笑。

如今羽翼渐丰,她就打歪主意,利用阿娘算计他。

简珣也不是不生气,只是在不被爱的关系里,习惯了忍让。

唯有夜深人静时,才恍然落寞。

神秘的年轻画员究竟是谁?

从蒋河的窥探以及梅娘的只言片语,他拼凑出一名年轻且出身良好的男子,穿湘色画员官袍,多半就是画员。

梅娘已经算画署新人中的翘楚,那人却有能力指点她,至少得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师,且不是新人。

当差六年的蒋河竟不认识他。

想到这一层,简珣断定此人绝非普通画员。

年轻且擅长丹青的世家子弟,相貌不俗,符合这些的人不算多。

简珣抽丝剥茧,耐心地排查。

实非他不愿相信梅娘,而是梅娘的所作所为不符合正常姑娘的逻辑。

他想象中的她,因故失贞,应当是哭泣的害怕的,投入他怀中以求保护与安慰,而不是与侵占她的男人悠然惬意共处一室!

他一直压抑的,无法释怀的怒意,皆因她心平气和地面对奸夫!

用蒋河的描述便是:两人默契自如,一个作画,一个从旁小心指点着,间或以指虚擡她的腕子调整发力点,何等暧昧,何等亲昵!

这样的时刻,她背着他,有过多少回?

她一无所觉,亦或是享受其中!

享受着一个睡过她的男人的殷勤。

三月十一,简珣第一次上衙。

从简府同时驶出两辆马车,一辆少爷的,一辆少奶奶的,但去的路上少奶奶坐在少爷的车里。

黄时雨艳羡地瞅着简珣的青袍,鸦发雪肤,唇红齿白,配上青色,宛若空山新雨后,竹林的露珠,煞是好看。

作为一名画师,她时常想留下动人瞬间,比如画一副简珣,等他老了再给他瞧,一定很有趣!

此时的黄时雨,对“老”的概念尚模糊。

这个字眼与长辈画等号,所以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等等,都是“老”。

长辈即老。

简珣撩眼看向黄时雨。

她兴趣盎然,研究着他的官袍,察觉到他的目光,立时对他露出了全无防备地璨笑。

简允璋对她的判词极为准确:记吃不记打。

那些旁人难以走出的痛苦,到她这里都轻飘飘的,只要对她好,她就忘了痛。

简珣对她笑了笑:“下车吧,你到了。”

含光门已到。

下车走了八九步,她还回头望了一眼,发现他依旧在,便又对他笑了一下。

翰林院位于皇城东南边,应当走安上门,两人同车的话车夫就得一直往西,先将少奶奶送到最西面的含光门,再回头将少爷送到最东面的安上门。

偌大的皇城,绿袍最常见,青袍也相当普遍,间或路过一袭绯袍,众人立刻自发地让路先行,并揖个礼。

简珣踏着东方的一丝曦光,从晨雾中走来,像是天青色的龙泉玉瓷化了人形。

见过他的人不多,但他的大名着实太火,十七状元及第,一路小三元大三元,又是叶学士门生,想低调都难。

与才名一样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相貌。

于是大家一瞧见这个小神仙似的青袍少年郎,登时便猜到了他身份,除了简允璋不做他想。

倒也有世交脸熟的,会亲切地招呼一声:“简翰林。”

简珣恭敬回:“陶大人。”

陶大人站直了拱手一礼,而简珣是微微躬身拱手一礼,这是大康最寻常的下官与上官见礼。

因为简珣的官阶太低,所以大家会以官职称呼他,官阶高的,则既可以称呼官职亦可直接称大人。

当然翰林还能够细分成许多称呼,比如简珣是修撰,但非正式场合没那么多讲究,在翰林院供职的皆可以翰林称之。

相对于其他各部各署固定的供职场所,翰林院略有特殊,特殊在场合不固定,通常情况下是两个,一个是翰林院,另一个是晔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