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生命(2 / 2)

"没...事..."王轱辘艰难地挤出两个字,"别...惊动...孩子们..."

沈雅琴手忙脚乱地拿来毛巾和温水,又翻出医生留的急救药。喂药时,她的手抖得比王轱辘还厉害,药片几次掉在床上。

"我...叫...梨生..."她哆哆嗦嗦地要去拿手机。

王轱辘用尽全力抓住她的手腕:"不...用...明天...再说..."

那一夜,沈雅琴几乎没合眼。她坐在床边,时刻注意着王轱辘的呼吸。有那么几个瞬间,他的气息微弱得几乎察觉不到,吓得她赶紧探他的脉搏。直到东方泛白,王轱辘的呼吸才渐渐平稳下来。

清晨,梨生发现姥姥在厨房发呆,锅里的粥都快熬干了。

"姥姥,您脸色怎么这么差?"梨生连忙关掉火,"是不是爸..."

沈雅琴终于崩溃了,把昨晚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儿子。梨生听完,立刻要给县医院打电话,却被闻声而来的王轱辘制止了。

"我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他靠在门框上,脸色苍白如纸,"先别声张...等产业园奠基...结束后再说..."

梨生急得直跺脚:"爸!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惦记着奠基!"

王轱辘固执地摇头:"这事...关系到...整个青山村的...未来..."

最终,梨生不得不妥协,但坚持要请县医院的医生每天来家里检查。王轱辘勉强同意了,条件是绝不能影响产业园的准备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王轱辘强打精神,每天都要听取梨生关于产业园的汇报。他的身体时好时坏,有时能坐在轮椅上聊一两个小时,有时说几句话就气喘吁吁。但每当梨生劝他休息,他总是说:"再等等...等奠基结束..."

奠基仪式前夜,王轱辘把全家人都叫到了床前。他的精神出奇地好,说话也比往日流利。

"明天是个大日子,你们都打起精神来。"他挨个看着孩子们,"梨生,讲话稿准备好了吗?"

梨生点点头:"都准备好了。爸,您真的要去吗?"

"当然。"王轱辘笑了笑,"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派上用场,高兴还来不及呢。"

他又转向梨叶:"新产品的质检报告出来了吗?"

梨叶红着眼睛回答:"出来了,全部达标。爸,您别操心这些了..."

"基金会的工作不能停。"王轱辘继续叮嘱,"尤其是李青奖学金,一定要落实好。"

最后,他让沈雅琴从柜子里取出一个木匣子:"这里头是合作社最早的那本账册,还有李青留下的配方原件。现在交给你们了,要保管好。"

孩子们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安。王轱辘今晚的言行,太像在交代后事了。

第二天,奠基仪式如期举行。会场设在规划中的产业园核心区,彩旗招展,人头攒动。当梨生推着王轱辘的轮椅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县领导致辞后,主持人邀请王轱辘讲话。他示意梨生把轮椅推到话筒前,然后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纸。

"各位领导,各位乡亲..."王轱辘的声音虽然虚弱,却格外清晰,"今天站在这里,我感慨万千..."

他回顾了合作社从无到有的历程,感谢了各级领导和乡亲们的支持,最后说道:"...青山村的今天,是大家一起奋斗的结果。产业园的建成,将开启新的篇章。我相信,在年轻人的带领下,青山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掌声经久不息。奠基环节,王轱辘坚持要亲手为基石培上第一锹土。在众人的搀扶下,他勉强完成了这个动作,然后便瘫软在轮椅上,脸色灰白得吓人。

仪式一结束,梨生就紧急把父亲送去了县医院。检查结果让所有人的心都沉到了谷底——多器官功能衰竭,情况很不乐观。

"老爷子能撑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主治医生私下对梨生说,"做好准备吧,随时可能..."

病房里,王轱辘却出奇地平静。他望着窗外的蓝天,对守在床边的沈雅琴说:"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

沈雅琴握住他的手:"怎么不记得。那天你去医院找李青给他爸送药材。"

"你当时...可没看好我.."王轱辘的嘴角微微上扬..."

沈雅琴的眼泪终于决堤:"等你好了,我给你煮汤喝,这次少放点姜。"

王轱辘轻轻摇头:"雅琴...妈……这些年...辛苦你了..."

当晚,王轱辘的病情急剧恶化。医生们全力抢救,终究没能挽回。当心电监护仪上的波纹变成一条直线时,沈雅琴平静地抚上王轱辘尚未闭合的双眼:"放心去吧,孩子们会照顾好一切的。"

窗外,最后一抹夕阳染红了青山村的梨园。那些挂满枝头的青梨,正在夏日的暖风中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