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万古废材 > 第10章 源点回响·铁幕试炼

第10章 源点回响·铁幕试炼(2 / 2)

“铁幕协议”的应急机制瞬间启动。伊芙琳在指挥中心冷静调度,命令边境“堡垒星系”坚守待援,同时立刻调动并未被卷入边境战斗的快速反应舰队,以及附近星域的常备守备力量,火速驰援遭受渗透攻击的工业星系。早已待命的、由各文明精英组成的“特遣打击小组”也乘坐高速突击舰,直奔目标。

内部星域的防御战同样激烈。入侵的“织网者”渗透部队展现出高度的战术智能和适应性,它们精准地攻击着工业设施的能量核心、指挥节点和交通枢纽。联盟的守备部队虽然英勇,但在对方针对性极强的“信息解构”攻击和神出鬼没的相位穿梭能力面前,损失惨重,防线一度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装备了实验性“共生秩序场”护盾的援军赶到。那柔和的、协调的辉光在战场上成为了稳定的支点,有效地抵御了“织网者”的新型攻击。更重要的是,基于对“织网者”新战术的事先推演,援军携带了专门用于反隐形和反相位穿梭的“广域秩序稳定器”。当这些装置被激活时,大片区域的空间结构被暂时“加固”,极大地限制了“织网者”渗透部队的机动优势。

战局开始扭转。联盟部队稳扎稳打,利用数量优势和逐渐熟悉的战术,一步步压缩入侵者的活动空间,最终在付出不小的代价后,将这两股渗透部队全部歼灭在工业星系的外围轨道,保住了关键的生产设施。

边境的激战也随着联盟援军的陆续抵达和“织网者”在达成骚扰牵制目的后主动撤退而逐渐平息。三个“堡垒星系”巍然屹立,虽然防御设施受损不轻,但核心区域安然无恙。

“铁幕”经历了鲜血与火焰的试炼,证明其基本策略是有效的,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内部星域的防御仍需加强,反渗透和反隐形能力有待提升,对“织网者”新型大型单位的针对性武器研发必须加速。

就在战火暂熄、联盟上下忙于总结评估、修复创伤之际,“分布式共鸣阵列”经过漫长而沉默的数据积累与分析,终于传来了第一个并非噪音的、微弱的、却让所有知情者心跳加速的发现。

中央协调器从海量微观数据中,识别出了一种极其缓慢、跨越巨大空间尺度的、协调一致的“涟漪”。这种“涟漪”并非能量或物质波动,更像是一种时空结构本身极其细微的、周期性的“舒张”与“收缩”,其频率和模式,与莉亚娜模糊感知到的“源点之鸣”的描述,有着高度吻合的特征!

更令人震惊的是,数据分析显示,这种“源点之鸣”的涟漪,并非均匀分布。在那些曾被“织网者”严重侵蚀、后来又被联盟初步净化(但秩序活性依旧较低)的“余烬区域”,这种涟漪的幅度明显减弱,仿佛那些区域的“基底”受到了损伤。而在“源初之海”那些秩序结构尤其丰富、和谐的区域,这种涟漪则显得格外清晰而富有活力。

“我们找到了…”艾妲看着分析报告,声音因激动而沙哑,“不仅仅是描述,而是可观测、可量化的证据!这‘源点之鸣’…它不仅是背景,它似乎与秩序的‘健康’与‘活力’直接相关!‘织网者’吞噬秩序,伤害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结构,更是在侵蚀这片宇宙的‘根基’!”

这一发现的意义,瞬间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或战术层面。它意味着,对抗“织网者”,不仅仅是为了联盟的生存,更是在为维护整个已知宇宙秩序存在的“根基”而战!同时,它也隐隐指向了一种可能性——如果能更深地理解甚至影响这“源点之鸣”,是否就能从根本上强化秩序,削弱“织网者”,甚至…修复那些被深度侵蚀的“死寂”区域?

伊芙琳在获知这一发现后,久久凝视着星图上那些标注着“余烬区域”的灰色地带,目光深邃。

“通知研究部门,集中资源,优先分析‘源点之鸣’与秩序活力的关联性,尝试寻找利用这种关联的方法。”她下达了新的指令,“同时,将这一发现列为联盟最高机密,保密等级超越‘共生秩序’。”

反击的曙光,似乎并未指向毁灭性的武器,而是源于对宇宙本质更深层的理解与呵护。铁幕在战火中得以巩固,而通往胜利的道路,或许就隐藏在那维系万有的、细微而宏大的“回响”之中。然而,如何将这份理解转化为切实的力量,前路依旧漫长,而“织网者”的下一次进攻,绝不会等待他们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