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部1-2(1 / 2)

婴儿疮疡

婴儿的疮疡多由乳火引起,因为食用醇厚味重的食物导致火邪凝滞,再加上感受六淫之气,肿胀、溃烂的治疗方法参照疽痈的治法。

【注释】凡是婴儿生疮疡、小疖肿,多是由于哺乳母亲的七情之火引发,或者是超过周岁能自己进食的婴儿,因为过量食用干燥焦硬、味道厚重的食物,产生滞火,再加上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都可能引发。但解表、攻里、托里、消毒等方法,以及肿胀、溃烂时的外部治疗,都按照痈疽的肿疡、溃疡相关内容处理。婴儿属于纯阳之体,火证较多,不用药力强劲的药剂难以克制病情,但婴儿身体和脏腑柔嫩脆弱,药物见效后就应停药,不能过量使用。

垂痈

婴儿垂痈生长在上腭,喉咙前部结肿,颜色发红且疼痛,是积热凝结所致,适宜刺破排脓,服用五福化毒丹,外抹冰硼散。

【注释】这种病症生在喉咙前部的上腭,像珠子一样下垂,红肿胀痛,导致婴儿不能吮吸乳汁。三四天后,适合用针刺入一两分深,放出脓血,肿痛就会减轻。它是由于积热凝结而形成的,适合服用五福化毒丹,同时用冰硼散抹在痈处,每天抹三次。哺乳母亲要经常忌吃鱼腥、辛辣食物。

五福化毒丹(见“赤游丹毒”相关内容)

冰硼散(见口部“鹅口疮”相关内容)

胎风

胎风刚开始发作时皮肤发红,样子就像被开水烫过、烈火灼烧过一样,这种病症是因为怀孕的母亲体内积热过多导致的,服用清胃汤就能起到治疗效果。

【注释】这种病症又叫胎赤,婴儿刚出生时,身体发热、皮肤发红,如同被汤泼、被火烧过一般,是由于怀孕的母亲过量食用辛辣芳香的热性食物,导致脾胃积热引起的。哺乳的母亲适合服用清胃汤,婴儿也可喂服少量,皮肤红肿灼热的,用煅石膏研成细末敷在患处。如果没有红肿灼热的症状,是因为怀孕的母亲脾胃虚弱,用粳米粉敷在患处即可。如果孩子长大些能吃米面了,出现身体发热、皮肤发红的情况,是因为腑热从内部蒸腾,湿气从外部侵袭导致的,这种情况就叫玉烂疮。适合用如意金黄散,加蜜水调后敷在患处,内服导赤汤就会见效。

清胃汤(见齿部“牙衄”相关内容)

如意金黄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导赤汤(见口部“口糜”相关内容)

脐疮

脐疮是婴儿的肚脐被水浸湿损伤引起的,用草纸烧灰敷在患处效果最好。如果长时间不愈合,风邪侵袭,恐怕会引发风痫,要严密防范。

【注释】这种病症是由于水湿损伤肚脐而导致的。如果长期不愈合,就会引发抽搐,再加上风邪从外部侵袭,也可能转变成风痫。适合用大草纸烧灰敷在患处,或者加入枯矾;也可以再加入等份的煅龙骨,掺入少许麝香,撒在患处,很快就会见效。

脐突

脐突是胎儿在母体中积热导致的,总归是因为怀孕的母亲调理失当。婴儿的肚脐突出,又肿又红且胀大,此时应清解母亲和婴儿的热邪,肚脐自然就能平复。

【注释】这种病症是婴儿肚脐突出,红肿、虚浮胀大的情况。由于怀孕的母亲调理不当,胎儿在母体中受到母亲体内积热的影响,出生后,肚脐就会肿胀。此时应清解母亲与婴儿的热邪,婴儿的肚脐不必外敷药物治疗,恐怕反而会造成伤害。如果出生十天以后,婴儿的肚脐忽然肿胀,像被吹起来一样但不发红,用手捻动时有轻微响声,或者出现惊悸、啼哭的情况,适合用白芍药汤加薏苡仁,让婴儿服用,外部用外消散敷贴,就能痊愈。

白芍药汤

白芍(酒炒,一两) 泽泻(五钱) 甘草(生,一钱二分) 肉桂(拣薄者刮去粗皮,一钱)

共研粗末,每用二钱,水一钟,煎四分,空心频服。脐下痛加钩藤一钱,生姜一片,食盐五厘。

【方歌】白芍药汤泽泻甘,再加肉桂共粗研,专医脐肿惊啼叫,空心煎服整二钱。

外消散

大黄 牡蛎(煅。各五钱) 朴硝(二钱)

将药物共研成细细的粉末,准备数十枚活田螺,清洗干净后,用半盆清水养着。到了第二天,取田螺吐出的清水,调拌药末成糊状,敷在患处。那些田螺仍放回水中养护,不可伤害它们,这样方法才能奏效。

【方歌】外消散敷脐突冒,大黄煅牡蛎朴硝,活田螺用清水泡,过宿取水将药调。

阴肿

阴肿这种病症多见于小儿,多因久坐阴湿之地导致寒气凝结,或因哭闹喊叫导致气机郁结闭塞而成,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用药。

【注释】这种病症就是古代所说的“脱囊”。多因久坐阴湿之地,被寒气凝结而引发;偶尔也有因哭闹喊叫导致气机闭塞,郁结在下部而形成的,均适宜用桃仁丸为主方治疗。若寒气侵入厥阴经、少阴经,会出现阴囊肿痛、腹痛、出冷汗,睾丸收缩入腹,疼痛停止后才复出的情况,称为“内吊”,适宜用乌梅散、匀气散为主方治疗。若阴茎完全收缩不见,或不收缩但阴囊肿大光亮、不干燥也不痛,是肝肾气虚所致,适宜用橘核煎汤,调和匀气散服用。若阴囊肿胀且四肢都肿胀,大小便不通利,是膀胱积热、风热侵袭所致,适宜用白牵牛散为主方治疗。若女孩阴户肿胀,是心热传导所致,适宜服用导赤汤,或用薏苡仁、车前子煎汤调和五苓散服用。外治方法均为外敷立消散,效果非常好。

桃仁丸

桃仁(去皮、尖,炒微黄,七钱五分) 白蒺藜(微炒,去刺) 桂心 丹皮(各五钱) 黑牵牛(头末,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粒大。每服十丸,黄酒送下。

【方歌】桃仁丸逐阴肿疾,怒气闭结或湿袭,蒺藜牵牛桂丹皮,研末蜜丸如黍粒。

乌梅散

乌梅肉 甘草(半生,半炙) 元胡索(各五钱) 钓藤钩 乳香 没药(各二钱五分)

共捣粗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煎七分服。

【方歌】乌梅散用乳香没,钩藤甘草元胡索,阴囊肿兼腹中疼,煎服必先研粗末。

匀气散

桔梗(炒,二两) 陈皮(去白,一两) 茴香(炒) 缩砂仁(炒。各五钱) 甘草(炙,四钱) 姜炭(二钱五分)

共研细末,每服五分或一钱,白滚水调下。

【方歌】匀气散因外寒侵,阴囊肿痛汗淋淋,桔梗陈皮甘草炙,茴香姜炭缩砂仁。

白牵牛散

白牵牛(半生,半熟) 甘草(炙) 橘红 白术(土炒) 桑白皮 木通(各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