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雄黄解毒寒水石,白矾四两共研之,血风疮生粟米痒,滚水调敷渗毒湿。
地黄饮
生地 熟地 何首乌(生。各三钱) 当归(二钱) 丹皮 黑参 白蒺藜(炒,去刺) 僵蚕(炒。各一钱五分) 红花 甘草(生。各五分)
水煎,早、晚服。
“方歌”地黄饮治血风疮,痒盛不眠血燥伤,首乌丹皮生熟地,黑参归蒺草红僵。
消风散(见项部“钮扣风”相关内容)
黄连膏(见鼻部“鼻疮”相关内容)
润肌膏(见头部“白屑风”相关内容)
〔倍〕癗
〔倍〕癗这种病是因出汗时感受邪风而起,形状像豆瓣,又扁又圆如雷声过后的云团。白天瘙痒严重的,适宜服用秦艽牛蒡汤;夜晚瘙痒加重的,用当归饮子就能安宁。
“注释”这种病症俗名叫鬼饭疙瘩。多是因为出汗后感受风邪,或者露天睡觉贪图凉快,风邪容易侵袭体表虚弱的人。刚开始皮肤发痒,接着长出扁平的疙瘩,像豆瓣一样,堆积成片状。白天痒得厉害的,适合喝秦艽牛蒡汤;夜里痒得严重的,服用当归饮子就行。外用时,用烧酒浸泡百部,拿蓝布蘸着酒擦拭患处,注意避开风寒,自然就能见效。
秦艽牛蒡汤
秦艽(一钱五分) 牛蒡子(炒,研) 枳壳(麸炒) 麻黄(蜜炙) 犀角(镑) 黄芩 防风 甘草(生) 黑参 升麻(各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服。
“方歌”秦艽牛蒡风留肤,〔倍〕癗生如麻豆形,枳壳麻黄犀角镑,黄芩风草黑参升。
当归饮子(见“疥疮”相关内容)
浸淫疮
浸淫疮是由火、湿、风邪引发,症状像疥疮,流出的黄水浸淫蔓延,成片生长且瘙痒不止,治疗应清热与消风并举。
“注释”这种病症起初像疥疮一样,瘙痒没有定时,蔓延不停,搔抓后渗出黄水,浸淫成片状,是由心火、脾湿兼受风邪引起的。医经说:岁火太过的时候,严重的会出现身体发热、肌肤浸淫的情况。张仲景说:从口部蔓延到四肢的是顺证,从四肢蔓延到口部的是逆证。初期服用升麻消毒饮加苍术、川黄连。抓破后渗出血液的,适宜服用消风散,外用青蛤散搽敷就能痊愈。如果脉象迟缓、不思饮食、黄水不断,这是脾功能衰败的表现,属于不治之症。
升麻消毒饮(见“黄水疮”相关内容)
消风散(见项部“钮扣风”相关内容)
青蛤散(见鼻部“鼻?疮”相关内容)
火赤疮
火赤疮由季节气候引发,水疱像燎浆一样遍布全身而成。治疗需区分上下部位,针对风、湿、热邪,清泻心火、调理脾胃自然可以安宁。
“注释”这种病症由心火妄动,或者感受酷暑时节的热气,火邪侵入肺脏,潜伏郁结而形成。刚开始像芡实一样小,大的像棋子,水疱像燎浆一样,颜色发红的是火赤疮;如果顶部发白、根部发红,名叫天疱疮。都能蔓延到全身,灼热疼痛,没破时质地不坚硬,水疱破后流出毒水,糜烂但没有臭味。上身多生的,属于风热偏盛,适宜服用解毒泻心汤;下身多生的,属于湿热偏盛,适宜服用清脾除湿饮。没破的,都适合用蝌蚪拔毒散外敷;已经破的,都适合用石珍散撒在患处,清除湿热,糜烂之处自然会干燥,效果很好。
解毒泻心汤
黄芩 黄连 牛蒡子(炒,研) 知母 石膏(煅) 栀子(生) 防风 元参 荆芥 滑石(各一钱) 木通 甘草(生。各五分)
水二钟,灯心二十根,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解毒泻心汤火赤,芩连牛蒡木通知,石膏栀子防风草,元参荆芥与滑石。
清脾除湿饮
赤茯苓 白术(土炒) 苍术(米泔水浸,炒) 黄芩 生地黄 麦冬(去心) 栀子(生,研) 泽泻 甘草(生) 连翘(去心) 茵陈蒿 枳壳(麸炒) 元明粉(各一钱)
水二钟,竹叶二十片,灯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清脾除湿天疱疾,赤苓二术芩生地,麦冬栀泻草连翘,茵陈元明同作剂。
石珍散
轻粉 石膏(煅。各一两) 黄柏末 青黛(各三钱)
共研匀,先以甘草汤洗净疮处,再用此药撒之。
“方歌”石珍散去火邪害,天疱破撒自康泰,一两轻粉煅石膏,三钱黄柏加青黛。
蚪蝌拔毒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猫眼疮
猫眼疮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类似猫眼,痛痒没有规律,没有脓血,光芒闪烁如同猫眼,多因脾经湿热又受外寒凝结而成。
“注释”这种病症又叫寒疮,常常生长在面部及全身,由于脾经长期郁积湿热,又被外部寒邪凝结而形成。起初形状像猫眼,光彩闪烁,没有脓也没有血,只是痛痒没有固定规律,时间久了会蔓延到小腿部位。适宜服用清肌渗湿汤,外敷真君妙贴散,同时多吃鸡肉、鱼类、大蒜、韭菜,忌食鲶鱼、螃蟹、虾类就能痊愈。
清肌渗湿汤
苍术(米泔水浸,炒) 厚朴(姜汁炒) 陈皮 甘草(生) 柴胡 木通 泽泻 白芷 升麻 白术(土炒) 栀子(生) 黄连(各一钱)
水二钟,生姜三片,灯心二十根,煎至八分,温服。
“方歌”清肌渗湿疮猫眼,脾湿热郁外寒缠,平胃柴胡通泻芷,升麻白术栀黄连。
真君妙贴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