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五两香油,把相关药物放入其中浸泡五日。接着用文火将药物炸至颜色发黄,立即捞出药渣。然后加入五钱黄蜡,搅拌至黄蜡完全溶化,用绢布过滤,边搅拌边冷却,之后涂抹在疮上。
“方歌”摩风膏抹游风证,麻黄羌活白檀升,及防归身香油泡,炸黄去渣加蜡凝。
消风散(见项部“钮扣风”相关内容)。
黄连消毒饮(见头部“百会疽”相关内容)。
痄腮
痄腮起始原因多是胃热,初起时局部焮热疼痛,伴有发热与畏寒交替。若肿块高突、皮肤焮红,是风邪与胃热所致;若肿块平坦、颜色淡暗,则是胃经湿热为根源。
“注释”这种病症又叫做髭发,也叫含腮疮。生长在两腮肌肉不附着于骨头的部位,无论左右,根源都在于阳明胃经有热。刚开始时,局部焮热疼痛,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如果肿块高肿且皮肤颜色发红、焮热,这是胃经风热引发;要是肿块平坦、颜色淡而不鲜艳,就是由胃经湿热所生。起初都可以用柴胡葛根汤解表。如果出现口渴、便秘的症状,适宜用四顺清凉饮清热。表证和里证都解除后,肿痛仍然存在的,必然会化脓,此时宜用托里消毒散托毒。脓成熟后就用针刺排脓,身体虚弱的人适合用平和的补剂调养。其他的治疗方法,依照痈疽溃疡门的方法。此病症初起时,如果过量服用寒凉药物,可能会使毒邪攻窜到喉部,这种情况较为危险。
柴胡葛根汤
柴胡 葛根 石膏(煅) 花粉 黄芩(各一钱) 甘草(五分,生) 牛蒡子(炒,研) 连翘(去心) 桔梗(各一钱) 升麻(三分)
取两盅水,将药物放入煎煮,煎至剩下八分的药量,不拘泥于时间,随时服用。
“方歌”柴胡葛根发表证,痄腮肿痛或平形,石膏花粉黄芩草,牛蒡连翘桔梗升。
四顺清凉饮
防风 栀子(生,研) 连翘(去心) 甘草(生) 当归 赤芍 羌活(各一钱) 大黄(二钱)
取两盅水,加入五十寸灯心草,一同煎煮至剩八分的药量,饭后服用。
“方歌”四顺清凉攻里强,口干便秘痄腮疮,防风栀子连翘草,归芍灯心羌大黄。
托里消毒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颊疡
颊疡生长在颊车骨部位。
颊疡由胃经积热引发,起初像红色粟粒,逐渐长大成石榴形状。如果脓排出后肿胀消退,就容易收敛痊愈;若脓液清稀,就难以收敛,进而形成瘘管。
“注释”这种病症生于耳下颊车骨之间,是因阳明胃经积热而生。刚开始如粟粒般大小,颜色发红,随后逐渐增大如石榴。初起时适宜用犀角升麻汤清热解邪。倘若延误治疗,或者过度外敷寒凉药物,致使肌肉因寒凝而郁结,变得坚硬,既难以消散也难以破溃,此时宜用升阳散火汤来宣发郁热。快要破溃时,适宜用托里消毒散。脓成熟后进行针刺排脓,若脓排出后肿胀消退,疮口容易收敛,就可痊愈。有的患者会出现牙关紧闭无法张开,或者旁边肿胀不消退,脓液清稀的情况,因而形成瘘管,疮孔又受到寒邪侵袭,导致生出多骨,经年累月缠绵难愈。这种情况需服用桂附地黄丸,外用豆豉饼垫在疮口处,艾灸壮数,起初用九壮,以感觉到热痒为度,每天进行艾灸,直到朽骨脱出,脓液逐渐减少,肌肉逐渐平复。同时使用红升丹,捻成药捻放入疮口内,用万应膏覆盖贴好,每天更换一次。患者应当谨慎安排日常生活,戒除腥发等食物,如此慢慢才能取得疗效。
犀角升麻汤
犀角(二钱五分) 升麻(一钱七分) 黄芩(八分) 白附子(八分,面裹煨熟) 生甘草(五分) 白芷(八分) 川芎(八分) 羌活(一钱二分) 防风(八分)
取三盅水,煎煮至剩下一盅的药量,饭后趁热服用。
“方歌”犀角升麻医颊疡,色红初起服之良,黄芩白附生甘草,白芷川芎羌活防。
升阳散火汤
抚芎(六分) 蔓荆子 白芍(酒炒) 防风 羌活 独活 甘草(半生,半炙) 人参(各一钱) 柴胡 香附(各一钱五分) 葛根(一钱) 升麻(一钱) 僵蚕(一钱五分,炒)
加入一片生姜、一枚红枣肉,与三盅水一同煎煮,煎至剩下一盅的药量,饭后温热时服用。
“方歌”升阳散火过敷寒,牙叉拘急木痛坚,抚蔓芍防羌独草,参柴香附葛升蚕。
托里消毒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豆豉饼(见“灸法内”相关内容)。
红升丹、万应膏(俱见“溃疡门”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