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475章 锅不凉,话就还在烧

第475章 锅不凉,话就还在烧(2 / 2)

他没说话,也没动笔。

只是轻轻抬起手,指尖贴上玻璃,仿佛在倾听什么。

窗外,风正穿过城市的缝隙,带着无数未尽之言,悄然流转。

第481章 锅不凉,话就还在烧(续)

陆昭没有在文化局的公函上多写一个字。

他只是默默合上文件夹,将它推至桌角,像拂去一粒尘埃。

窗外雪未停,操场上的孩子们仍在敲鼓,鼓皮裂得几乎要散架,可那声音却越来越稳,仿佛不是从鼓里传出,而是从地底涌上来,顺着冻土、砖缝、老树根,一路爬进人的骨头里。

存在本身,就是最锋利的回应。

当晚,他走进盲校礼堂。

没有通知媒体,没有拉横幅,只点了一盏旧台灯,灯光斜照着讲台边缘那道被虫蛀过的木痕。

二十一名学生安静落座,每人手中捧着一本空白册——正是被质疑为“无内容教材”的《无声之书》。

“今天我们不读文字。”陆昭的声音很轻,却穿透了寂静,“我们读记忆。”

第一个孩子站起身,指尖抚过一只破旧搪瓷杯的缺口:“这是我爸最后一次喝粥用的杯子。他走那天,火熄了,锅没盖。我说……以后我来守火。”

第二个女孩握住一双烧焦的布鞋:“奶奶说,鞋底磨穿前,心不会冷。”

第三个少年低声道:“我家灶台塌了半边,可每年冬至,我都能听见她哼歌。我就知道,她还在听我说话。”

一句句,一段段,全被录进U盘。

没有修饰,没有编排,只有真实到刺骨的声音,在空荡礼堂中来回碰撞。

最后,AI合成语音缓缓响起——那不是机器的冰冷朗读,而是一种近乎呼吸般的节奏,像是火苗在风中轻轻颤动,又像某个人正隔着岁月,轻轻应了一声:“我在。”

播放结束时,全场无人起身。

连坐在后排旁听的文化局审查员,也久久未语。

他最终悄然离场,第二天却匿名捐赠了一百本空白册,附言仅八个字:“此书有声,胜于万言。”

更出人意料的是,三家三甲医院心理科主动申请试用《无声之书》音频版。

一周后反馈如雪片飞来:患者倾诉意愿提升三倍,夜间焦虑发作率下降67%,甚至有长期缄默症儿童,在听完第三段录音后,第一次开口叫了“妈妈”。

陆昭没有接受采访,也没有发通稿。

他只是在一个清晨,独自回到校园后院那口废弃的老灶前。

灶基早已开裂,青苔爬满缝隙,像一道陈年的伤疤。

他蹲下身,将U盘轻轻塞进最深的一道裂缝中,又从口袋掏出打火机,点燃一小撮干草,扔了进去。

火焰腾起,吞噬了塑料外壳,发出细微的噼啪声。

“让它也尝尝火气。”他低声说,站起身拍了拍裤脚的灰,“有些东西,烧过了,才真正活着。”

与此同时,高原之上,阳光再次穿过镜阵,落在张奶奶唇边。

她这一次,不仅说了“烫”,还伸手推了推反光板,嘴里嘟囔:“歪了。”

护工惊喜记录:意识层级显着回升。

苏怜站在监控室,看着这一幕,指尖微微发颤。

她终于明白,那三十年前炊事员排班表背面的小字——“照着响动来,别看钟”——不是疏忽,而是一代守灶人的默契:人心的节律,从不在钟表上。

她没有再提审查,反而在系统内悄悄标注:“建议列为非标温情干预试点单位。”

而在千里之外的乡野,老炊事员之子正蹲在自家土灶前,盯着炉膛里跳动的蓝焰。

空气中漂浮的菌群已与本地灶火共生,燃烧效率提升近四成,连柴薪用量都减少了。

生物团队赶来采样,他摇头拒绝:“它认火,不认钱。”

商人开出七位数价码,他当众将菌种样本倒入沸水锅中,蒸汽升腾刹那,整间厨房竟泛起淡淡蓝光,如同星火坠入人间。

当晚大雪封山,学生们却自发围坐在灶前夜读。

忽然,蓝光从灶缝中透出,映在墙上——竟是七个模糊人影,肩并肩站着,像当年一同垒灶的模样。

校长怔住,眼眶骤热。

他缓缓起身,轻声领诵:“锅不怕裂,怕没人肯守缝。”

声音落下,风穿屋隙,灶火不灭。

同一时刻,城市另一端,“回音弯”垃圾站旁的蒸汽,比往常更浓了些。

饭盒摞得更高了,热气在凌晨的冷空中凝结,灰迹开始自行排列,不再是零散字句,而是一行行整齐的短讯,像是谁在默默传递着什么。

清洁车依旧准时驶过,喷口喷出滚烫雾流,节奏微妙——三短,一长。

远处监控屏上,值班调度皱眉调出数据:“这片区今晚没排人工……怎么清洁记录显示‘高频热喷’?”

他还没来得及上报,U盘突然弹出,自动播放一段音频——是孩子的声音,断续却坚定:

“妈,我听见你了。”

屏幕一闪,随即黑屏。

而在这座城市的无数个角落,十七个老式烟囱,在同一瞬间,轻微震颤了一下。

火,还在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