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474章 原来火是从锅缝里爬出来的

第474章 原来火是从锅缝里爬出来的(1 / 2)

凌晨三点十七分,城市还在沉睡,唯有地下管网的金属在低温中发出细微的嗡鸣。

萌萌蹲在井口边缘,头灯照亮锈迹斑斑的接头。

白雾从裂缝里喷涌而出,像某种沉默的呼吸,在冷夜里蜿蜒上升,恰好笼罩街角垃圾站那堆回收饭盒。

他盯着看了很久,手套捏紧又松开,最终什么也没做——没按报修键,没记入巡检日志,只是默默合上井盖,转身离开。

第二天清晨,特殊学校的清洁工在分拣饭盒时惊叫出声。

一个粉色带小熊图案的儿童餐盒内盖上,凝结了一圈奇特水纹,弯弯曲曲,竟组成几个歪斜却清晰的字:

“宝宝,妈妈在锅里说话。”

孩子当晚就做了梦。

醒来哭着扑进奶奶怀里:“我看见妈妈了,她在冒烟的大锅边喊我吃饭……她说她好想我。”

消息如风般扩散。

起初是家长半信半疑,直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描述相似梦境——有说听见父亲咳嗽声的,有说看到外婆摇扇子影子的,甚至有个自闭症男孩第一次开口说:“锅里有人唱歌。”

没人能解释,但所有人都选择相信。

于是,“晨蒸仪式”悄然兴起。

家长们不再丢弃旧饭盒,而是洗净、晾干,凌晨悄悄放在“回音弯”垃圾站旁的小推车上,附上纸条:“请让热气抱一抱它。”有些写的是地址,有些只有一句:“我想听听你还爱不爱我。”

维修队来了三次。

换了接口,焊了法兰,加了密封圈。

可每到第三天夜里,同样的位置又开始漏气,白雾依旧准时升起,仿佛管道本身有了记忆。

工程部翻遍图纸才发现,这根管线本该二十年前就报废。

但它连着老城区最后一片蒸汽供暖网,居民不肯改电暖,政府便一直拖延拆除。

如今它成了城市血脉里的隐秘支流,顽固地活着。

第四次抢修后,队长站在寒风里抽烟,看着那团永不散去的雾,终于苦笑摇头:“算了,别修了。咱们给这儿立个牌吧。”

牌子竖起来那天,写着一行字:请轻声许愿。

而萌萌再未靠近过那里。

他调去了最深的地下巡检段,每天穿行在幽暗隧道中,听着水流与金属的私语。

有人问他为何转岗,他只淡淡道:“火要安静,才能听得清。”

与此同时,城南茶馆外的灰语亭已不再是焚烧纸钱的地方。

市民们自发研究起风向与灰烬形态的关系。

程远不再撒炭粉,也不再干预任何流程,只每日清晨贴出一张气象记录表:温度、湿度、风速、气压、云层厚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有个高中生根据这些数据建模,算出某夜西北风持续三小时以上时,灰烬将自然沉积成一首完整的诗。

消息传开,百人冒雨守候。

那一晚,风确实从西北来,稳得不像自然之力。

最后一张纸燃尽,火星落定,地面灰痕缓缓延展——

“你烧的不是纸,是不敢说的话。”

寂静蔓延了几秒,随即,人群齐声朗读。

声音低沉而整齐,像是多年压抑后的释放。

远处高楼监控拍下全程,人工智能自动识别为“群体性心理疏导事件”,并标记为“高社会价值案例”,建议在全国推广试点。

而程远坐在茶馆角落,指尖蘸着桌面积水,画着一道细长的裂缝。

他的目光落在窗外飘来的第一缕灰上,轻得像一声叹息。

高原之上,纪录片《跟着光走的人》正在养老院循环播放。

全国已有二十七家养老机构恢复“晨光交接班”。

镜子的角度不再依赖仪器校准,而是由经验传递。

可那位曾亲手调整反光镜三十年的老护工,终究病倒住院。

新来的年轻护工反复练习,用尺量角度,用表计时间,可阳光总是偏那么几厘米。

某个凌晨,她疲惫至极,伏在值班桌上睡去。

梦中,耳畔响起苍老的声音:“别算时间……听粥滚的声音。”

她猛地惊醒,冲进厨房。

米粥正咕嘟作响,气泡破裂的节奏稳定而温柔。

她回到庭院,依着那频率转动镜片——左手抬两寸,右手下压五度,微转七分。

阳光穿过玻璃,精准落在张奶奶唇边。

老人睁开眼,笑了。

自此院内立下新规:每日晨光调整前,必须先听厨房动静。

医生监测发现,实行此法的老人夜间躁动减少72%,认知衰退速度显着放缓。

病房里,老护工微微睁眼,枯瘦的手指轻轻颤动,仿佛仍握着一面看不见的镜片。

而在城市另一端的心理干预中心,一份名为“锈声”的音轨正被导入系统。

测试结果显示,重度抑郁患者使用后情绪波动趋于平稳,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梦境攻击性下降83%。

负责人激动地致电陆昭,邀请他主持编写全国通用的心理疗愈教材。

几天后,快递送达一本空白册子。

封面没有标题,只印着一根断裂的拐杖剪影,阴影拉得很长,像是谁曾在黑暗中独自走过很远的路。

工作人员皱眉:“这怎么交差?”

陆昭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操场上孩子们敲击破鼓的身影,声音很轻:

“有些东西,得先学会听不见的声音,才配写出来。”第480章 原来火是从锅缝里爬出来的(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