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467章 谁把火种塞进昨天的饭盒

第467章 谁把火种塞进昨天的饭盒(2 / 2)

仿佛在等待下一个清晨,再次苏醒。

第473章 谁把火种塞进昨天的饭盒(续)

晨光未至,高原小学的操场上已响起细微而规律的震颤声。

那声音不像乐器,也不似风吟,倒像是某种生命在缓缓呼吸。

陆昭站在音乐教室门口,望着那个被轻轻放在讲台上的银白色小盒——阿木的母亲用废弃铝药盒改造的“病号响器”,边缘加装了弹簧片,随着男孩每一次吸气与呼气,金属微颤,发出低频的嗡鸣,像大地深处传来的回响。

“老师,它能说话。”阿木轻声说,手指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妈妈说,只要我还喘得动,就不算沉默。”

陆昭蹲下身,指尖轻触那震动的盒体,一股温热从金属传导至掌心。

他忽然明白,这不只是一个发声装置,而是一次对“健康标准”的无声反抗——医学定义的“异常呼吸”,在这里成了最真实的旋律。

他将盒子郑重地放进教具箱,当众宣布:“从今天起,所有能发出声音的身体,都是我们的乐器。”

消息传开,如野火燎原。

哮喘患儿悄悄改装吸入器,在喷嘴处缠绕细铜丝,每次按压都会激荡出清脆的颤音;糖尿病少年把胰岛素笔的推杆换成微型簧片,注射时竟能奏出断续却坚定的节奏;轮椅少年则在扶手上嵌入感应器,车轮转动的弧度化作电子音阶,汇成一段段螺旋上升的旋律。

没有人教他们乐理,但他们用自己的病痛写出了最原始的谱子。

音乐课不再是歌唱与识谱,而是一场场“身体共鸣实验”。

学生们围坐一圈,闭眼倾听彼此的呼吸、心跳、咳嗽、吞咽——那些曾被羞耻掩盖的声音,如今被一一放大、记录、编排。

期末汇演前夜,礼堂空无一人,只有阿木独自调试设备。

他在后台布设了十七根导线,连接建筑梁柱、地板缝隙、通风管道,甚至将老教学楼的锈蚀水管改造成低音共振腔。

他母亲坐在角落,默默缝制一块黑布,准备遮住舞台灯光开关。

“妈,等我们开始的时候,整个房子都会醒过来。”阿木轻声道。

演出当天,礼堂座无虚席。

家长们穿着最体面的衣服,眼神里却藏着不安——他们的孩子从未登台,更别说以“疾病”为名演奏。

幕布拉开,全场漆黑。

第一声响起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是阿木的“病号响器”,一声短促的、带着杂音的颤鸣,像初春冰裂。

紧接着,哮喘女孩的吸入器回应,糖尿病少年的胰岛素笔敲击桌面,轮椅滚动划过地板……声音零散,却彼此呼应,渐渐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就在这一刻,礼堂灯光骤然调暗——并非人为操作,而是阿木早已编程控制系统,让声音频率触发电路变化。

建筑本身成了共鸣箱,每一块砖、每一根钢筋都在共振。

有人开始抽泣。

一位父亲猛地捂住嘴,泪水从指缝滑落——他听出来了,那段断续的节奏,正是儿子每晚高烧时在床上挣扎的喘息声。

他曾嫌那声音吵闹、令人焦虑,可此刻,它却被编成了主旋律,庄严、坚韧、不可忽视。

《带病合奏》持续了整整十八分钟。

结束时,全场寂静如渊。

然后,掌声轰然炸响,仿佛要把屋顶掀翻。

而在山下的小镇,守缝小组正围坐在锅炉房的灶台前,凝视着炉壁缝隙中渗出的淡淡蓝光。

他们已连续七天记录数据:每当有人在纸条上写下真实忏悔,并投入“匿名投喂箱”,菌群活性便显着提升;若内容敷衍或伪装悔意,蓝光则几近熄灭。

“必须建立评级系统。”一名成员提议,“深度、真诚度、影响范围,都要量化打分。”

话音未落,老炊事员之子猛然站起,一把掀翻记录本:“你们想把良心变成KPI?”

他红着眼眶,声音沙哑:“我爸一辈子没说过对不起,临死前才在纸条上写‘我偷吃过学生的馍’。那张纸烧了三天才化尽,蓝光却亮了一整夜——这种事,能评分吗?”

众人沉默。

最终,“匿名投喂箱”保留,不评级、不公示、不归档。

学生可随时投递,谁念、何时念,全凭偶然。

直到那个大雪封山的夜晚。

锅炉房断电,暖气停摆,三十多个孩子蜷缩在灶台边发抖。

凌晨三点,寒风呼啸,有人鬼使神差地打开投喂箱,抽出一张纸条,轻声念出:“我骗了最好的朋友……”

另一个孩子接了下去:“我把作业借给别人抄……”

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如同祷告,又似低语。

奇怪的是,随着倾诉蔓延,炉缝中的蓝光竟一点点亮起,热水管微微震颤,终至喷涌出滚烫水流。

地质队事后报告写着:“监测到局部地壳微震,震源深度极浅,能量分布异常集中,疑似由高频情感共振引发。”

无人相信,却又无人能否认。

而在城市另一端,混凝土基座泛红的事件早已惊动地产巨头。

某集团派出专家团队,断言“该区域建材具备自发热特性”,欲高价收购地块,研究“智能恒温建筑”。

消息传来,孩子们连夜召集七户邻居召开家庭会议。

“锅不能挖出来。”萌萌低声说,“但可以埋得更深。”

“埋锅计划”启动当日,各家将祖传灶具——铜锅、铁釜、陶甑——深埋地下,形成隐形网络。

施工队进场时,女友操控钻机,在最后一刻故意偏移坐标,使新桩基恰好穿透所有埋藏锅具的通风孔。

当晚雷雨交加,社区电力中断。

唯独老宅地基泛起幽蓝微光,如同沉睡的脉络被唤醒,温暖顺着地层扩散,驱散了刺骨寒意。

而此刻,程远正翻检《童谣溯源》末页,指尖忽然一顿。

一行极小批注跃入眼帘:

“唱错的歌,才配进土里。”

他怔住,随即低笑出声。

窗外,野火已蔓延至山腰,照亮半片夜空。

风中传来断续童谣,走调得厉害,却执着不息。

而在配送中心的仓库深处,萌萌静静整理着回收的饭盒。

他摩挲着一只内盖残留水汽的餐盒,隐约浮现两个字迹:

他轻轻合上盒盖,低语:“还没结束。”

卫生局的通知尚未送达,但某种预感已在空气中弥漫——新型抗菌饭盒即将全面启用,“无声汤”的时代,或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