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443章 谁还记得那句咒语

第443章 谁还记得那句咒语(2 / 2)

“晚饭只有土豆和咸菜!”

可没人离开。

第三天夜里,一场春寒突袭山村。

陆昭组织了一场“熬糖夜”,邀请所有孩子参与村里一年一度的传统:用老灶台慢火熬制焦糖块,送给孤寡老人作春礼。

火光跳动,铁锅吱呀作响,糖浆在柴火中缓缓翻滚,逐渐由清亮转为琥珀,再成深褐。

空气中弥漫着微苦的甜香,像是时间本身在燃烧。

起初,城里孩子们只是围观,有人甚至拍照发朋友圈调侃:“挑战原始烹饪。挑战原始烹饪。”

直到那个叫林小雨的叛逆少女被分到一勺尝味。

她舔了一口,动作忽然凝固。

火光照在她脸上,一滴泪毫无预兆地滑落,砸进锅里,发出极轻的一声“滋”。

“……我妈去年再婚那天,蛋糕就是这个味。”她低声说,嗓音沙哑,“她说新生活从甜开始。可我只尝到了糊。”

全场寂静。

村民们面面相觑,不懂如何安慰。

语言在这里显得多余。

一位老太太默默起身,从粗布口袋里掏出几块刚凝固的焦糖,塞进林小雨的衣兜。

接着,第二位、第三位……每个村民都递上一块糖,不说一句话。

那一夜,林小雨坐在灶前守到天明。

第二天清晨,她主动报名参加“修灶志愿队”,帮村里一位独居老人翻修倒塌的灶台。

泥灰沾满双手,她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真实。

三天后,她在作文本上写下一句话:“原来最难吃的东西,最容易让人说实话。”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网络世界正掀起一场荒诞风暴。

某网红博主途经山村,在黄昏时随手拍下那座曾无数次沸腾过热汤的老灶台残垣——如今只剩半堵墙和一口倒扣的铁锅,当地人戏称“糊锅亭”。

博主脑洞大开,配文:“惊现千年祭祀遗址!疑似古代‘祭味神坛’,专家称或改写饮食文明史!”

视频爆火,热搜连登三天。

考古队赶来勘测,最终无奈辟谣:“此处仅为普通农家庭院旧址,无任何文物价值。”

游客如退潮般散去。

村民们却松了口气。他们在原地立起一块木牌,字迹朴拙:

“此处曾有人说过真心话,现已失效,请勿停留。”

讽刺的是,夜晚依旧有人来。

几个放学的少年聚在“糊锅亭”旁,借着月光低声诉说心事——谁暗恋了谁,谁父母要离婚,谁觉得自己撑不下去……话语轻如烟,却沉似铅。

他们不知道这算不算传承,也不在乎是否被人听见。

只是觉得,在这里说话,心里会暖一点。

像传递某种失效却温暖的暗号。

而在南方海岸,程远再次踏上那艘老旧渔船。

他原想去看看那对聋哑夫妻是否还在熬汤。

可当他抵达码头,却发现昔日灯柱已拆除,陶罐不知所踪。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新建的儿童游乐场——彩色滑梯、塑胶跑道、旋转木马……笑声盈耳,却少了那份沉默的温度。

他心头一紧,几乎转身离去。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滑梯旁有个小沙坑,几个孩子正蹲在地上堆沙子,争执不休。

“必须留裂缝!”戴红领巾的小女孩坚持道,“不然烟出不去,火就会灭!”

“可老师说灶要密封才保温!”另一个男孩反驳。

程远怔住。

他缓缓走近,蹲下身,看着那些用湿沙捏出的微型灶台,每一座都带着一道刻意留出的缝隙,像一道未愈合的伤口,也像一次固执的呼吸。

他忽然想起苏悦第一次架锅时说的话:“真正的火,不怕漏风。”

他伸手想碰一碰那座最精致的小灶,却不小心碰塌了边缘。

孩子们齐刷刷抬头,眼神警惕。

他顿了顿,弯腰,一粒一粒捡起湿沙,重新堆砌,动作笨拙却认真。

然后,他轻声道:“对不起,我刚才说了假话。”

孩子们愣住。

片刻后,爆发出笑声。

那个小女孩递给他一根塑料小勺,认真地说:“叔叔,你要不要也做个糖?”

程远接过勺子,握在手心,久久未语。

那一刻他明白,有些东西从未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不再靠铭记,而是靠遗忘后的本能复现;不再靠口号,而是靠一口锅、一勺糖、一句脱口而出的真话。

风拂过游乐场,卷起细沙,也卷走了最后一丝悲怆。

而在北方某座安静的研究院档案室里,一封加急公文正静静躺在待批文件堆顶端。

标题写着:《关于邀请跨国青少年代表萌萌出席“国际文化交流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的请示》。

审批栏空着,唯有下方一行手写备注,墨迹未干:

“他说,ppt首页只放两个字。”

“哪个?”

“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