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356章 原来最响的声音,是没人再替你说

第356章 原来最响的声音,是没人再替你说(1 / 2)

凌晨三点十七分,全国十七座城市的心声亭同时亮起微光。

那首破碎的哼唱再次响起,像一缕游丝缠绕在夜色里,轻得几乎不存在,却又沉重得压进每个人梦中。

有人从睡梦中惊醒,盯着天花板怔了许久;有人披衣走出家门,手里提着一盏纸灯笼;还有人跪在心声亭前,把写满心事的信悄悄塞进投递口——他们说,苏悦听得到。

“别怕碎。”

三个字如星火燎原,在社交媒体悄然蔓延。

有人解读为启示,有人视作预言,更多人只是默默记下,仿佛这三个字本就刻在心底多年,如今终于被人唤醒。

一夜之间,自发守夜成风。

城市广场、社区街角、校园门前……一盏盏灯笼围成圆圈,簇拥着沉默的心声亭。

老人们带来热粥,孩子们抱着录音机播放旧日童谣,情侣相拥低语,少年跪地书写未敢出口的忏悔。

没有人组织,没有号召令,可每一个参与的人都觉得——这是必须做的事。

他们不再等答案,而是开始相信:也许回应本身,就是一种共同创造。

而陆寒始终未发一言。

他坐在陆氏总部顶层办公室,窗外是整座城市的灯火人间。

屏幕上跳动着各地监控画面,数据流如江河奔涌,等待他的指令接管、调度、干预——但他按下了暂停键。

“自即刻起,所有远程情绪调控权限冻结。”他在内部系统留下一条简短命令,“控制终端移交区域自治委员会,试行七十二小时去中心化运行。”

助理震惊:“陆总,这等于放弃全局掌控!一旦出现集体情绪波动……”

“那就让地方自己处理。”他声音平静,目光却深不见底,“我们建这个系统,不是为了造神,是为了让人学会说话。”

消息传开,保守派哗然。

政商界联名质疑,称此举将导致“共感空间失控”,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心理危机。

三天后,国务院召开紧急听证会,议题直指《共感空间自治条例》是否应加速立法。

程远作为改革派代表站上发言席。

聚光灯下,他缓缓开口:“过去三年,我们依赖一个名字来平复悲伤、化解愤怒、点燃希望——苏悦。她成了我们的锚点,我们的光。但各位有没有想过?当所有人仰头望月时,谁还记得自己也能发光?”

台下寂静无声。

“如果必须靠一个人维持平静,”他声音陡然抬高,“那我们建立的究竟是疗愈场,还是神坛?”

此言如雷贯耳。

投票开启。

赞成、反对、弃权按钮逐一亮起。

最终结果公布那一刻,窗外暴雨骤停,乌云裂开一道缝隙,阳光倾泻而下,一道彩虹横跨政府大楼与最近的心声亭,仿佛天地也为之见证。

《共感空间自治条例》正式通过。

任何个体不得长期掌握全域情绪干预权。

“苏悦”不再是系统核心代号,而成为一种象征——一个提醒人们彼此倾听的符号。

与此同时,苏怜在城南训练基地开启了首届“青少年倾听者特训营”。

学员二十人,皆为曾陷精神绝境、被共语系统救回的少年。

有的曾割腕,有的曾在网络留下遗书,有的整整三年未曾开口说话。

他们不是天才,也不是英雄,但他们活了下来,并愿意学习如何听见他人。

训练首日,模拟危机启动。

警报突响,塔桥方向传来求救信号:一名男子疑似欲跳桥轻生,已蹲坐栏杆外沿。

学员们纷纷冲向通讯台,准备呼叫心理干预队、调度无人机、启动安抚音频……

唯有一人不动。

她是林晚,十四岁,聋哑,入学资料上写着:“因校园霸凌致重度抑郁,曾吞服安眠药未遂。”

她静静取出随身手账,在地面一笔一划写下:

“你站的地方,风一定很冷吧?”

然后,她举起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镜头拉近——那是一张二十年前的全家福,女孩扎着羊角辫,笑得灿烂。

而此刻蹲在栏杆上的男人,浑身剧震,猛地回头。

“……小雨?”他颤抖着伸出手。

原来那是他失踪多年的妹妹。

教官揭晓真相:整场危机为测试设计,男子由演员扮演。

但没人笑得出来。

苏怜走上前,凝视林晚良久,宣布:“你直接晋级。真正的倾听,始于放下‘拯救’的执念。你不急于改变他,却让他看见了自己还值得被记得。”

几天后,白芷的车队驶入西南群山深处。

她在一座废弃麻风村遗址发现了那本烧焦的日记。

纸页残破,字迹炭黑,却仍能辨认出最后一行集体签名后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