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一颗偏离轨道的灵魂 > 第393章 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探索欲望

第393章 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探索欲望(1 / 2)

王南同学紧接着说:

“白色人种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他们的鼻梁高挺,鼻腔较长,这样的结构可以更好地温暖和湿润吸入的冷空气,减少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这对他们在寒冷地区的生活很有帮助。”

权三金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黄色人种分布范围比较广,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强。比如在亚洲的一些地区,既有寒冷的时候,也有炎热的时候,黄色人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身体各方面特征应该都逐渐形成了适应这种多变环境的特点。”

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同学提到不同人种在饮食方面的适应,有的同学讨论了不同人种在居住习惯上的差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讨论得十分热烈。几分钟后,各小组的讨论声渐渐小了下来,代表们纷纷起身准备分享。有的小组代表强调了不同人种身体特征与所处环境气候的紧密联系;有的则深入分析了不同人种在长期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权三金所在小组的代表也站了出来,综合了小组内各位同学的观点,详细阐述了不同人种在适应环境方面的独特优势。

地理课老师面带微笑,专注地倾听着每个小组代表的发言,不时露出欣慰的神情。等所有小组都分享完毕后,老师总结道:

“大家今天的讨论非常深入,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不同人种在适应环境方面的独特优势。这让我们更加了解到人类与环境的紧密关系,不同人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形成了适应各自所处环境的特征。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更加尊重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认识到每个种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那再请你们结合P97图5.6观察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

地理课老师接着说道: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观察一下小组成员的体貌特征,看看能不能根据所学知识大致判断出不同人种可能具有的一些特点,并且思考一下这些体貌特征和地理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现在开始吧。”

教室里再次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凑在一起,仔细观察着彼此的肤色、眼色、毛发等。权三金所在的小组里,大家一边观察一边热烈地讨论着。组长龚荣飞指着一位同学的头发说:

“你看他的头发又直又黑,这应该就是黄色人种比较典型的毛发特征。”

王南同学则看着另一位同学的眼睛说:

“他的眼色比较浅,和书里说的白色人种眼色浅的特点有点像呢。”

权三金也凑过来,仔细观察着大家的脸型,说道:

“感觉我们小组同学的脸型大多比较扁平,这也符合黄色人种面部相对扁平的特征。”

大家一边观察一边交流着自己的发现,还不时对照着课本上的图片进行验证。几分钟后,各小组的讨论声渐渐平息,代表们纷纷起身准备分享;有的小组代表详细描述了观察到的不同体貌特征,并分析了这些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的则分享了观察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现象和疑问。

权三金所在小组的代表也站了出来,他总结了小组内观察到的各种体貌特征,并尝试解释了这些特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比如肤色深浅与阳光强弱的关系等。

地理课老师认真听完各小组代表的发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她说道:

“大家观察得都非常仔细,分析得也很有道理。不同人种的体貌特征确实与他们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更多的知识。”

“学生们,你们通过刚才对三大人种体貌特征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和学习,现在你们再来思考一下老师的这个问题:‘环境对人种身体特征的形成有多大影响’?”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纷纷陷入沉思。有的同学微微皱眉,手托下巴,努力在脑海中梳理刚才讨论的内容,试图从中找到更确切的答案;有的同学则翻开课本,再次仔细查看关于不同人种生活环境的描述,期望能从中获得启发。

过了一会儿,有同学慢慢举起了手,地理课老师微笑着点头示意。这位同学站起来说道:“我觉得环境对人种身体特征的形成影响非常大,就像白色人种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他们高挺的鼻梁和较长的鼻腔就是为了适应寒冷空气,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这说明环境会促使人种在身体结构上做出改变。”

另一位同学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

“我同意,黄色人种分布范围广,环境变化大,所以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强,身体特征也呈现出能应对多变环境的特点。这足以证明环境对人种身体特征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又有同学补充道:

“而且从我们刚才观察的体貌特征也能看出来,不同人种肤色、眼色、毛发等差异明显,这些差异和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比如阳光强烈的地方人种肤色可能更深,就是为了保护皮肤。”

班上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纷纷表达着自己对环境与人种身体特征之间形成关系的独特见解和思考。有的同学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气候、地形等因素对人类体质的影响;有的则从生物学角度,深入分析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大家各抒己见,观点碰撞,课堂气氛在这样热烈的讨论中再次被推向高潮,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探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