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编出这样奇怪的衣服,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想骗取钱财;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了人们爱慕虚荣、不敢说真话的弱点,这样他们才能顺利地实施骗局。”
语文课老师听后,满意地说:“周之轩同学分析得很到位,骗子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些心理,才让这个荒诞的故事得以展开。那接下来,我们再思考一下,如果当时在场的人中,有一个敢于说出真相的大臣,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
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随后同学们便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同学认为,如果有大臣敢于说出真相,皇帝可能会及时醒悟,停止这场荒唐的游行,骗子也会被当场抓住,故事就不会如此荒诞地发展下去;有的同学则觉得,即便有大臣说出真相,皇帝也可能因为爱慕虚荣而不愿相信,甚至会惩罚那个说真话的大臣,故事依旧会朝着荒诞的方向继续,只是过程中会多一些波折;还有同学提出,若真有大臣说出真相,其他大臣可能会受到鼓舞,纷纷站出来揭露骗局,那么皇帝最终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整个社会的风气或许会因此而有所改变。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们,来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找出描写皇帝的爱好、心理活动和语言、动作等语句,并揣摩、分析皇帝的人物形象。”
同学们迅速翻开课本,埋头在第一段里仔细搜寻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便响起此起彼伏的翻书声和轻微的讨论声。有的同学小声念着找到的语句,和同桌交流着自己的理解;有的同学则紧皱眉头,反复琢磨着某个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权三金也在认真查找着,他一边用手指着课本上的文字,一边在心里默默分析。他发现,文中描写皇帝爱好的语句“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生动地表现出皇帝对新装的极度痴迷;而描写皇帝心理活动的语句“那真是理想的衣服”,则将皇帝渴望得到这种神奇布料的迫切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描写皇帝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中,“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通过皇帝的这番话和他说这话时可能有的趾高气扬的动作,把皇帝昏庸无能却又自以为是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过了一会儿,语文课老师看到大部分同学都已有了发现,便说道:
“哪位同学愿意先来分享一下自己找到的语句,并分析一下皇帝的人物形象?”
话音刚落,就有同学积极举起了手。一位同学站起来说道:
“我找到的描写皇帝爱好的语句是‘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从这里能看出皇帝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新衣服上,根本不关心国家大事,是一个非常昏庸的皇帝。”
另一位同学接着说道:
“我找到描写皇帝心理活动的语句是‘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这句话体现出皇帝对布料的极度好奇和渴望,也反映出他容易被骗子的话牵着走,没有自己的判断力。”
又有同学分享道:
“我找到描写皇帝语言的语句是‘怎么!我的锦袍呢?快给我穿上’,从这句话能感觉到皇帝的傲慢和专横,他只想着自己穿新衣服,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语文课老师听着同学们的分享,不时点头给予肯定,等几位同学分享完后,总结道:
“同学们找得很准确,分析得也很到位。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极度爱慕虚荣、昏庸无能、自欺欺人的人,他只注重外表的华丽,而忽视了作为一国之君应有的责任和智慧。这也正是这篇童话想要讽刺的对象。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入分析课文。”
“老师觉得课文的第一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多方面把皇帝酷爱新装的癖好,描写到极致,突出了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靡,为下文写骗子投其所好,用纺织奇特的布做新衣做铺垫。”
“学生们再来自由的阅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看看这段文字是什么描写?”
学生们纷纷翻开课本,找到第5自然段认真地阅读起来。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轻微的翻书声。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了手。一位同学站起来说道:
“老师,这段文字主要是语言描写,写了骗子向皇帝介绍那根本不存在的布料的特性,说这种布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丽,而且愚蠢或不称职的人是看不见的。”
语文课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说:
“回答得很准确,那大家再想一想,骗子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语言描写呢?”
班上的学生们又开始思考起来,有的同学小声和同桌讨论着。过了一会儿,王南同学举起了手,语文课老师示意他回答。她说:
“骗子进行这样的语言描写,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迷惑皇帝,让皇帝对这种神奇的布料更加向往和期待,从而更深入地陷入他们设好的骗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后面皇帝看不见布料却不敢承认做铺垫,因为前面已经说了愚蠢或不称职的人看不见,皇帝爱慕虚荣,肯定不愿意承认自己看不见,所以就只好自欺欺人。”
语文课老师听后,满意地说:
“王南同学分析得很全面,骗子正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描写,一步步实现了他们的骗局。那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段语言描写中,骗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