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叶君健译。有改动。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童话的文学体裁属于童话儿童文学,想必在座的各位小的时候都听过自己的父母给你们讲童话故事吧!童话故事常用写作手法有想象、幻想、夸张、拟人;童话最重要的特点是拟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一下,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语文课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读书声。权三金也认真地读了起来,他的目光随着文字移动,脑海中渐渐浮现出那个愚蠢又虚荣的皇帝形象。
几分钟后,老师示意大家停下朗读,接着说道:
“好,现在谁来概括一下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踊跃举手。一位同学站起来说道:
“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皇帝特别爱穿新衣服,有两个骗子说能织出人间最漂亮的布,做出来的衣服只有聪明的人才能看见,愚蠢的人看不见。皇帝就让他们织布做衣服,最后皇帝穿着根本不存在的衣服上街游行,被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相。”
语文课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说:
“概括得很准确,看来你读得很认真。”
随后,老师开始引导大家分析人物形象: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皇帝这个人物。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特点呢?”
班上的学生们纷纷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并积极发言。有的同学说从皇帝为了穿新衣服,不惜花大量的钱,可以看出他的奢侈;有的同学说从皇帝亲自去看布,明明什么都没看见,却假装看见了,可以看出他的虚伪和愚蠢。权三金也举手发言道:
“我觉得皇帝还很自欺欺人,他明明知道自己可能看不见那布,却不愿意承认,还一直夸赞布很美,这是不敢面对现实的体现。”
语文课老师听了,赞许地说:
“权三金同学分析得很深刻,皇帝确实有这些特点。那除了皇帝,文中还有哪些重要人物呢?他们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接着,大家又开始分析骗子、大臣和小孩的形象。在分析过程中,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权三金一边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一边思考着童话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他想,这篇童话表面上是在讽刺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实际上是不是也在警示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诚实和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虚荣和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呢?
随着对人物形象分析的深入,老师又引导大家探讨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同学们,这篇童话运用了很多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大家能找出一些例子来说说吗?”
同学们很快就在文中找到了许多地方,比如骗子说织出的布有奇怪的特性,皇帝光着身子游行等。语文课老师接着说:
“这些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权三金思考了一会儿,站起来说道:
“这些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更能突出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和虚伪,增强了讽刺效果。”
语文课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
“权三金同学说得很好,想象和夸张确实是童话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们能让童话更加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