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三金听着地理课老师的讲解,脑海中浮现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那些独具特色的建筑画面,心中对气候与人类生活之间紧密联系的认知又加深了几分。他忍不住开口问道:
“老师,那除了建筑风格,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是不是也会受到气候的影响呢?”
地理课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容,赞许道:
“权三金同学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确实,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气候息息相关。因为这里全年温和多雨,空气湿度较大,所以人们在饮食上,会更倾向于选择一些能祛湿的食物,像姜茶之类的饮品就比较受欢迎。”
“而且在穿着方面,由于气候温和,不会有极端的寒冷或炎热,所以人们的衣物款式相对比较多样,不会像寒带地区那样需要厚重的保暖衣物,也不会像热带地区那样以轻薄透气为主。并且因为降水较多,大家出门都会随身携带雨具,雨伞或者雨衣几乎成了出门的必备品。”
“在休闲活动上,温和的气候使得户外活动可以全年开展。人们喜欢在闲暇时光去公园散步、野餐,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而且由于降水均匀,河流的水量稳定,水上运动也很受欢迎,比如划船等。”
廖书其同学听后,眼睛亮晶晶的,兴奋地说:
“老师,那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节日庆典会不会也和气候有关呀?”
地理课老师笑着回答:
“廖书其同学思考得很深入。没错,有些节日庆典确实和气候有关。比如在春季,万物复苏,气候宜人,可能会举办一些庆祝春天到来的节日,人们会走出家门,参与各种户外活动,共同感受春天的气息。还有一些和水相关的节日,因为这里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人们会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来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同时增强大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王元飞同学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
“老师,那这种气候对当地的文化艺术创作有没有影响呢?”
地理课老师点点头说:
“当然有啦。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和湿润的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在绘画方面,很多画家会以当地的自然风光为题材,画出那些四季常绿的森林、潺潺流淌的河流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城镇景象。在文学创作上,这里的作家可能会描绘出细腻、温婉的生活场景,因为温和的气候让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更有时间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从而将这些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类轩同学听着大家的讨论,感慨地说:
“原来气候的影响如此广泛,从农业、建筑到日常生活、文化艺术,每个方面都能看到气候的影子。”
地理课老师总结道:
“大家说得都很对。气候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塑造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气候的特点和影响,才能更好地适应它,利用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气候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现在哪位学生在来小结一下温带气候的特点?”
教室里短暂安静了一下,随后,林晓晓同学缓缓站起身来,条理清晰地小结道: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空气湿度较大。这种气候使得当地建筑独具特色,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像饮食、穿着、休闲活动等方面都深受影响,饮食上倾向祛湿食物,穿着衣物款式多样且出门常带雨具,休闲活动以户外和水上运动为主。同时,一些节日庆典、文化艺术创作也和气候有着紧密的联系。”
地理课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说道:
“小结得非常全面准确。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像今天这样,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用老师的话再来小结一下有关‘温带气候的特点’:”
王南同学略作思考,清晰回答道:
“温带海洋性气候具有全年温和且降水分配较为均匀的特点,空气湿度大。受此影响,当地建筑风格独特,人们饮食偏好祛湿食物,穿着上衣物多样且出门必备雨具,休闲时多参与户外和水上活动。而且,一些节日庆典以及文化艺术创作也与之紧密相关 。”
“学生们,老师讲完气候的分布的‘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老师在气候的分布这部分最后一种气候,它就是‘寒带气候类型’;”
地理课老师神情专注,缓缓开口道:
“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极圈以内,这里全年气温极低,寒冷是寒带气候最显着的特征。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自然环境呈现出独特的面貌。由于气温低,冻土广布,植物很难生长,只有一些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能够适应这样的环境,所以寒带地区的植被非常稀疏。”
“在动物方面,为了抵御寒冷,许多动物都进化出了厚厚的皮毛,像北极熊,它那身白色的皮毛不仅保暖,还能在雪地中起到很好的伪装作用;还有企鹅,它们聚集在一起,通过群体取暖的方式来抵御严寒。”
“寒带气候对人类的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建筑上,为了保暖,人们建造的房屋通常墙壁很厚,窗户较小,这样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比如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就是利用冰块搭建而成,冰块之间的缝隙被填充得严严实实,能很好地阻挡寒风,保持屋内的温度。”
“在日常生活习惯上,由于气候寒冷,人们的饮食通常会选择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像各种肉类、鱼类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来抵御寒冷。在穿着方面,人们会穿上厚厚的皮草、羽绒服等保暖衣物,并且会佩戴帽子、手套、围巾等,将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