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无锡市《新吴区》(1 / 2)

一、区域概况

无锡市新吴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无锡市区东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6′-120°38′,北纬31°20′-31°35′。东接苏州相城区、昆山市,南濒太湖,西连滨湖区、梁溪区,北邻锡山区,是无锡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全区总面积220.0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15.3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66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属太湖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米,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c左右,自然条件适宜工农业发展与人类居住。

作为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承载地,新吴区集聚了大量外资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集成电路、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物联网产业的发源地之一。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680.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30万元,经济实力雄厚;同时,区域内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拥有多个城市公园、湿地景观,产城融合特色鲜明,2024年接待游客量达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20亿元,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旅游的协同共进。

二、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

新吴区前身为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无锡市锡山区鸿山街道、滨湖区江溪街道、旺庄街道、硕放街道、梅村街道、新安街道,设立无锡市新吴区,以原鸿山街道、江溪街道、旺庄街道、硕放街道、梅村街道、新安街道的行政区域为新吴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新安街道和风路28号。现下辖6个街道,分别为旺庄街道、江溪街道、硕放街道、梅村街道、鸿山街道、新安街道,共70个村(社区),其中社区68个,行政村2个。

(一)旺庄街道

位于新吴区北部,东接梅村街道,南邻江溪街道,西连梁溪区,北靠锡山区,是新吴区的工业核心区与商业集聚区。区域内交通便捷,京沪高铁、沪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无锡机场近在咫尺,路网纵横交错。作为无锡高新区的发源地,旺庄街道工业基础雄厚,集聚了大量集成电路、物联网企业,同时商业配套完善,大型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分布其间,现代都市气息浓厚。境内拥有旺庄公园、春丰公园等休闲场所,是宜居宜业的城区板块,工业文明与城市生活在此交融共生。

(二)江溪街道

地处新吴区中部,东接梅村街道,南邻新安街道,西连滨湖区,北靠旺庄街道,是新吴区的交通枢纽与商贸中心。区域内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贯穿其中,地铁2号线、4号线设有多个站点,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江溪街道商业氛围浓厚,拥有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与专业市场,同时工业与居住功能分区明确,高新技术企业与居民小区相间分布,生活便利度高。境内的江溪公园、叙康里公园等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休憩空间,街道文化活动丰富,邻里氛围融洽,展现了现代城区的活力与温度。

(三)硕放街道

位于新吴区东南部,东接鸿山街道,南濒太湖,西连新安街道,北邻梅村街道,境内无锡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是区域交通核心。街道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水陆空交通便捷。工业方面,形成了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同时农业以特色种植、水产养殖为主,太湖蟹、葡萄等农产品享有盛名。境内拥有硕放公园、香楠佳苑公园等休闲场所,以及昭嗣堂等历史古迹,现代工业、生态农业与历史文化在此相互映衬,发展格局多元。

(四)梅村街道

位于新吴区东北部,东接鸿山街道,南邻江溪街道、新安街道,西连旺庄街道,北靠锡山区,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勾吴古都·梅里新城”之称。街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泰伯庙、泰伯墓等历史遗存见证了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现代产业与传统文化协同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产业集群,同时商业配套完善,泰伯商业街、梅里古镇等场所兼具购物、休闲、文化体验功能。境内生态环境良好,伯渎河穿境而过,梅里公园、吴文化公园等为居民与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空间,历史文脉与现代活力在此交融。

(五)鸿山街道

位于新吴区东部,东接苏州相城区,南邻硕放街道,西连梅村街道,北靠锡山区,是新吴区的生态休闲与文化旅游重点区域。街道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拥有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梁鸿国家湿地公园等优质生态与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优越。工业方面,以精密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境内的鸿山物联网小镇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物联网创新发展示范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是休闲旅游、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地。

(六)新安街道

位于新吴区南部,东接鸿山街道、硕放街道,南濒太湖,西连滨湖区,北邻江溪街道,是新吴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的核心区域。街道地处太湖之滨,生态环境优美,尚贤河湿地公园、贡湖湾湿地公园等湿地景观串联成线,是市民休闲游憩的优选之地。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新安街道集聚了大量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企业,现代建筑与生态绿地相间分布,产城融合特征显着。交通便捷,地铁1号线贯穿境内,多条城市主干道连接周边区域,是新吴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核心。

三、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

新吴区所在区域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邱承墩、曹家坟等遗址,见证了早期先民的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代末年,相传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避让王位,从陕西岐山下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梅村街道一带),建立勾吴古国,开启了吴文化的先河,梅里也因此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

春秋战国时期,该区域属吴国核心腹地,后归入越国、楚国版图。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区域属会稽郡无锡县。汉代至唐代,无锡县行政区划虽有调整,但该区域始终为无锡县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手工业逐渐发展,伯渎河的开凿促进了航运与灌溉,推动了区域经济繁荣。

宋元时期,区域内人口集聚,商贸活动活跃,梅里、鸿山等地成为重要的乡镇集市,佛教文化传入并发展,境内开始出现寺庙建筑。明清时期,无锡成为江南重要的工商业城镇,该区域依托便利的交通与丰富的资源,棉纺织业、米业等手工业日趋发达,商贸网络不断拓展,为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沪宁铁路的通车与无锡开埠,该区域成为外资与民族资本的集聚地,早期工业开始萌芽。1951年,无锡县设立多个区公所,该区域分属不同区管辖;1985年,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逐步整合周边乡镇;201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新吴区正式设立,成为无锡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二)文化脉络

1. 吴文化根脉:新吴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泰伯奔吴、建立勾吴古国的历史事件,奠定了区域文化的根基。泰伯所倡导的“谦让、开拓、务实”精神,融入区域文化基因,成为吴文化的核心特质。泰伯庙、泰伯墓、鸿山遗址等历史遗存,以及吴歌、吴语等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吴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至今仍具影响力。

2. 工商文化传承:明清时期,区域内手工业与商贸的发展孕育了早期工商文化,近代以来,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新吴区所在区域依托交通优势与产业基础,成为民族工商业的重要集聚地。这种“经世致用、务实创新”的工商文化,与吴文化的谦让开拓精神交融,塑造了区域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文化品格,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3. 生态水乡文化:作为江南水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吴区河网密布、湖荡众多,伯渎河、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太湖水域环绕南部,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与水共生的生存智慧,水利设施建设、渔业生产、水乡建筑等均体现了水乡文化的特质。如今,尚贤河、贡湖湾等湿地公园的建设,进一步延续了生态水乡文化的脉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 现代科技文化:作为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区域,新吴区集聚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与创新人才,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协作、开放、包容成为科技文化的核心内涵,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科技展馆、创新平台等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四、历史人物与近代人物

(一)历史人物

1. 泰伯(生卒年不详):又称吴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陕西岐山人。相传因周太王欲立幼子季历,泰伯与弟仲雍避让王位,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新吴区梅村街道),断发文身,入乡随俗,得到当地先民的拥戴,建立勾吴古国,成为吴国第一代君主。泰伯在梅里期间,教民耕种、兴修水利、开凿伯渎河,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文明进步,其“三让天下”的美德被后人传颂,被尊为吴文化的始祖。后人为纪念他,在梅里建有泰伯庙、泰伯墓,历代香火不断,泰伯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仲雍(生卒年不详):又称吴仲雍,周太王古公亶父次子,泰伯之弟。与泰伯一同南奔荆蛮,辅佐泰伯建立勾吴古国,泰伯去世后,仲雍继位,成为吴国第二代君主。他继续推行泰伯的治国方略,重视农业生产与民生改善,进一步巩固了勾吴古国的统治,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仲雍去世后,葬于鸿山(今新吴区鸿山街道),其墓与泰伯墓相邻,共同构成了吴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梁鸿(生卒年不详):字伯鸾,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隐士、文学家。年轻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品德高尚。后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妻子孟光一同隐居于吴地(今新吴区鸿山街道一带),以耕织为业,潜心着述。梁鸿为人清高,不慕名利,与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体现了夫妻之间相互敬重的美德。鸿山因梁鸿隐居而得名,梁鸿国家湿地公园也以此为文化底蕴,传承着隐士文化与贤德精神。

4.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号泾阳,明代无锡县张泾(今属新吴区与锡山区交界地带)人,着名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吏部郎中、文选司郎中,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因反对宦官专权与权贵腐败,被革职回乡。回乡后,与弟顾允成修复无锡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议论朝政,抨击时弊,形成了着名的“东林党”。顾宪成学识渊博,着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等着作,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座右铭,影响深远。

(二)近代人物

1. 荣德生(1875-1952):名宗铨,字德生,号乐农,无锡县荣巷(今属滨湖区,部分产业与活动区域涉及新吴区)人,近代着名民族资本家、实业家,荣氏家族的核心人物之一。早年随兄荣宗敬在上海经营钱庄,后投身实业,创办了茂新面粉厂、福新面粉厂、申新纺织厂等一系列企业,成为中国近代面粉业与纺织业的巨头,被誉为“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德生秉持“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理念,在发展实业的同时,热心公益事业,在家乡无锡创办了江南大学、公益小学、竞化女子小学等多所学校,以及图书馆、医院、养老院等公益设施,为地方教育、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在新吴区境内的部分产业遗存,成为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实物资料。

2. 薛明剑(1895-1980):原名萼培,字明剑,无锡县玉祁(今属惠山区,部分活动区域涉及新吴区)人,近代着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投身实业与教育事业,创办了无锡庆丰纺织厂、无锡女子职业学校等,推动了无锡近代工商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薛明剑注重实业与教育的结合,提出“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倡导改良社会风气,着有《工业管理法》《教育与实业》等着作,对近代无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华蘅芳(1833-1902):字若汀,无锡县荡口(今属锡山区,部分学术活动区域涉及新吴区)人,近代着名数学家、科学家、翻译家。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精通数学与自然科学。早年与徐寿一同在安庆内军械所工作,参与了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的研制,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后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任职,翻译了大量西方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着作,如《代数术》《微积溯源》《决疑数学》等,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引入中国,同时创办了上海格致书院、无锡俟实学堂等,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遗址与必游景点

(一)重要遗址

1. 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鸿山街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依托鸿山墓群建设而成。鸿山墓群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贵族墓葬群,包括邱承墩、曹家坟、老虎墩等多个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青瓷礼器、乐器、玉器、青铜器等,其中青瓷缶、玉飞凤等文物堪称国宝,见证了吴国的强大与吴文化的繁荣。公园内设有鸿山遗址博物馆,通过文物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方式,系统呈现鸿山墓群的考古发现与吴文化的历史内涵,同时保留了墓葬遗址、祭祀台等历史遗存,是了解吴国历史与吴文化的重要窗口。

2. 泰伯庙与泰伯墓:泰伯庙位于梅村街道,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是为纪念吴文化始祖泰伯而建,历代屡经修缮与重建,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遗存与现代修复相结合。寺庙坐北朝南,布局严谨,主要建筑包括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殿等,殿内供奉着泰伯塑像,香火旺盛。泰伯墓位于鸿山街道,与仲雍墓相邻,始建于东汉,是泰伯的安息之地,墓葬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墓前有石人、石兽、牌坊等附属建筑,环境清幽肃穆。泰伯庙与泰伯墓共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吴文化的核心遗存与重要象征。

3. 昭嗣堂:位于硕放街道,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名“香楠厅”,是无锡地区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建筑,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九架,采用珍贵的香楠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梁架结构精巧,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昭嗣堂原为华氏家族的祠堂,后改为学堂,见证了无锡地区明清时期的宗族文化与教育传统,现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游览,感受明代古建筑的魅力。

4. 伯渎河遗址:伯渎河是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古国后,为发展农业生产与航运而开凿的人工运河,西起无锡古运河,东至苏州望亭,全长约43公里,贯穿新吴区梅村街道、鸿山街道等区域。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伯渎河仍在发挥着航运与灌溉功能,河岸两侧保留了大量历史遗存与传统民居,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是了解吴文化与江南水乡开发史的重要载体,沿河岸漫步可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与市井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