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中央的棺椁也已腐朽,只剩下散落的骨骼与玉饰,棺椁旁散落着数十件随葬品:
一件玉串饰由数百颗小玉珠串联而成,中间夹杂着几颗绿松石,色泽鲜亮;
一对青铜钺造型厚重,钺身铸着简单的云雷纹,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
还有数枚金箔,薄如蝉翼,上面压印着简单的花纹,显然是当年覆盖在棺椁或器物上的装饰。
墓室东侧的储藏室里,堆满了陶罐与青铜容器。
陶罐里装着粮食的碳化遗存,能辨认出粟、黍、小麦等品种,尽显早商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
青铜容器里藏着数斤铅锭与锡锭,是当年铸造青铜器的原料,见证着早商发达的青铜冶炼业;
还有几件陶制的纺轮、石制的研磨器,是当年贵族家眷的日常用器,表面还残留着使用痕迹。
在一处早商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地下,发现了更具工业气息的宝藏。
地面散落着数十件青铜范具,有鼎范、爵范、戈范等,范面刻着精美的纹饰,是研究早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活化石”;
墙角堆着几口大陶瓮,里面装着尚未完工的玉器与石器,有的玉料已经初具雏形,有的石器还在打磨阶段,展现了当年手工业生产的流程;
最动人的是一只陶制的小俑,造型模仿真人,身形矮小,面容古朴,是当年工匠的随手之作,却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更深的土层里,又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址。
空间继续下沉至十二米深处,一处石砌窖穴赫然出现,窖穴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尊黑陶蛋壳杯,杯壁薄如蛋壳,质地坚硬,表面乌黑发亮,是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的巅峰之作,历经五千年依旧完好无损。
石台两侧的陶罐里,藏着数十件石制工具与骨制农具,石斧、石铲磨制精细,骨耜、骨镰刃口锋利,是研究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实物。
在郑州地下搜寻了整整三天,赵国强的空间里又添了数不尽的珍宝。
从早商的青铜礼器、铜贝货币到龙山文化的黑陶蛋壳杯、石制农具,从皇家的府库藏品、贵族的随葬品到手工业作坊的范具、半成品,每一件都承载着郑州城的千年记忆,诉说着早商王朝的城郭繁华与华夏文明的早期荣光。
从地下出来,他站在郑州商城遗址的夯土城墙下,望着远处黄河的滔滔流水,赵国强心中感慨万千。
这座深埋地下的商城故都,藏着华夏文明的童年记忆,每一件珍宝都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先民的智慧与奋斗,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他深吸一口气,心中念头一动,身影再次消失。
站在空间的祭坛上,在心中思索了一下,瞬间就选定了下一站的方向。
下一站,洛阳——那座“十三朝古都”的更深土层,正等待着他去探寻夏商时期的隐秘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