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2 / 2)

在这方荒院,三十三岁的他,与三岁的她,相差半甲子时光的兄妹,就着月光谈天说地。

他惊奇的发现,她虽然小,声音都还奶声奶气,但却是一副大人的模样,与他什么都能聊一点,要是遇上不懂的,他给她讲了,她便能立即复述,他这才相信眼前的小姑娘,居然真的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唉!可惜是个小姑娘,要是个男孩子……

不,幸好她是个小姑娘,否则也会与他们兄弟一样,要不身陷囹圄,要不就是身死。

看着小姑娘背着空包袱,一路小跑着出了视线,虽然身处炼狱,晋王夏成济也觉得温暖,这是他仅剩的亲人,不在乎他的处境,在夜间穿过生死,摸黑奔忙的亲人。

她还那么小,明明害怕,却要装作镇定的模样,偶尔还反过来安慰他,他的眼眶湿润,心中坚定:阿漓,别怕,阿兄会永远护着你!

延熙末年,趁着延熙帝圣寿,齐王夏成胤谋反叛乱,诛杀了所有在京皇子皇孙,仅余行六的晋王夏成济,因被排挤掌管寿宴杯盏,未及时参宴而躲过一劫,在被关三个月后,被边军回朝平叛救出。

延熙帝的子女儿孙被尽诛,只得晋王夏成济存活,尽管这个母族平平的儿子一向不怎么得宠,现在除了传位给他外,也别无选择。

在传位第六子后,延熙帝也跟着四子,及被杀的诸皇子一起去见了列祖列宗。

继位的晋王,改元泰安,封救自己命的十二妹夏漓,为朝阳长公主,疼如掌珠,胜过自己的亲生子女。

泰安三年,时年七岁的夏漓,随着母亲太妃于氏的去世,一病不起,命在旦夕。

泰安帝病急乱投医,听信皇觉寺大和尚智真的话,将夏漓移宫到了城外行宫琼华宫,还发了皇榜广征天下名医为朝阳长公主求医。

或因一国帝王的折腾,让上天也不忍夏漓一下子就一命呜呼,病情时好时坏,不见起色。

皇帝召见智真,要让大和尚安排一场盛大的法事,他要亲自求佛祖保佑妹子化险为夷。

大和尚心里一咯噔,如果仅为了一小小姑娘的生死,按皇帝的要求搞这么大的阵仗,皇帝倒不会有事,但那起子朝臣岂肯放过他一出家人?他怕是会被众朝臣唾沫星子给淹死。

智真只能给皇帝说了实话,您这妹子,命中本就有此劫,命该如此。即便是做了法事,也无济于事。唯一的法子是送出京,改名换姓,与皇家、朝庭无半点关系,待过了及笄之年,躲过了命数,如能安稳存活,或可回京得一世平安。

泰安帝辗转反侧,思来想去,考虑再三,忍痛下了决定,将妹子送给了揭皇榜的神医,请他务必照料好自己的心头肉,将她治好,再给送回京城来。

神医秦知明战战兢兢,不得不接手了这皇家的烫手山芋,一步一叩首的离了京。

而泰安帝自此便有了心病,总是做恶梦,梦到妹子向自己求救,如此煎熬着过了七八年,眼看着熬出了头,妹子侥幸还活着。

但边境北元夷狄例行的入侵,让妹子突然也失了音信,泰安帝一时头疼欲裂,心急如焚。

这日早朝,边关八百里急报,北元大军突袭围困榆林重镇,幸得朝阳长公主引边军烧了敌军粮草,且擒得北元大将拔也脱,使得敌军不得不回援,解困了边镇,同时,彻底打乱了敌军入侵的步伐。

一石激起千层浪,泰安帝大喜,不但妹子有了消息,边关也得了捷报。

泰安帝当即下旨封赏有功官兵,命大将霍英将北元大将就地当众斩杀,以慰边军及百姓英灵。同时下旨将朝阳长公主晋封护国长公主,命霍英派人将她护送回京。

因护国公主的爵位,在本朝是有参政的先例,泰安帝晋封护国长公主的圣旨,受到了朝臣的阻碍。但泰安帝在妹子夏漓的事情上出奇的固执,一意孤行,坚决不肯听半句劝。

半月后,边关传旨钦差传回了呈禀因长公主失踪,他们未迎到她的请罪折子,并长公主写给陛下的亲笔信一封。

泰安帝气的一佛升天,二佛入地,多年期盼与妹子团聚,这就又失了盼头。

泰安帝这时更是油盐不进,将气撒在了朝臣身上,将阻碍晋封的几个跳的最欢的御史,直接罢官免职,赐廷杖,下大狱。

至此,再无人敢明着反对夏漓的护国公主爵位。

尽管皇帝急的在京城上窜下跳,夏漓仍是悄悄的一路游山玩水,由北向南悠悠的行进了两年。

作者有话要说:

2022年3月11日午,开始重新修改全文在晋江上传的格式,唉,新人走的冤枉路,一直奇怪别的作者为什么上传的文,间隔什么的都很美观,终于找到原因了,给大家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深深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