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耀的光自外间而照入。
秋风带来寒凉之意,拂动殿上群臣的衣摆,一晃一晃,不时贴在众人腿上。
奉天殿上,群臣肃然垂首。
皇帝高居御座之上,殿上响彻着李显穆清朗的声音,他正在汇报黄河大堤案的最终结果。
在之前李显穆和皇帝单独汇报过,如今是向朝廷诸臣再叙述一次,毕竟这件事搅动了无数风云。
“……其涉事诸官吏,依照贪污金额不同,处以诸刑罚,杀之、流之。”
李显穆列出了一大片要被拟定秋后问斩的名单,其中有四分之一甚至是满门抄斩,其余的大部分也都抄家、流放。
听的朝廷上群臣眼皮直跳,自从洪武年后,这是第一次因为一件案子,杀戮如此之重,却又不敢什么,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这三人。
可这三人手持笏板,眼观鼻、耳观心,好似什么都不知道,心中却在暗骂,开什么玩笑,这件事好不容易结束,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准那名单上就多几个人了。
面无表情的将黄河大堤案在殿上叙述完后,李显穆抬眼望向眼前黑压压的一片朝臣。
文武分列,左右分列。
诸勋贵、外戚等超品在前,公服上绣着禽兽,端的是威风八面。
“唉。”
高居于上首的皇帝突然长叹一声,其下的众臣顿时心中一个咯噔。
朱瞻基环视众人,眉宇有掩饰不住的愤然和萧瑟,“当初老师向朕建议,建立反贪司,朕还以为题大做。
朕本以为这朝中虽有贪腐,可却不至于严重至此,建立反贪司,极可能是以十人治一人,造成冗官之患。
但想着老师劳苦功高,又从不犯错,既然有此所求,朕便应允,若事有不逮,再取消即可。
没想到啊。
老师果然是从不犯错。
甘肃、黄河,接连两桩大案,数之不清的官吏参与其中,朝廷的公器成了私人谋利的工具,大明的社稷却半分也不被放在心中。
反贪司的官吏勤勤恳恳,却遭受了生死的威胁,其人之恶,简直罄竹难书,朕深恨之,若不能凌迟处死,以谢天下,朕妄为君父!
又如何能向反贪司诸人交待!
有何面目,坐视天下!”
朱瞻基有太多的话想要,可此刻却颇有些有心无力,这件事让他实在是心寒。
当初李显穆所的吏治问题,就这样赤裸裸的显露在他的眼前,大明的社稷真的在被侵蚀。
“老师,此事是你所主办,反贪司也是你一力要建立,你来吧。”
“臣遵旨。”
李显穆先是郑重向皇帝行礼,而后才面向群臣,他沉默着在想改些什么。
而后想到了父亲去世前的那七的大宏愿,以及父亲交给李氏家族的终极愿望。
缓缓开口,“陛下让本辅对群臣言之,我在想,无论什么话,总该有个开始,心中的千言万语,总该有个提纲挈领,才不至于失了方向。
左思右想,便从我先父李忠文公起吧。
我曾经读张养浩,见‘列国周齐秦汉楚’之句,深感世事无常,再伟大的王朝也有寂灭之日,耳边所目染的却是太祖皇帝‘千秋万世’之语。
于是去问先父。
纵然我不,诸位也都知道,千秋万世是不可能了。”
殿中众人神色没有变化,包括皇帝。
历史上真的相信王朝能千秋万世的君主,基本上没有几个,秦始皇是真的想过要让大秦传到万世,越往后,朝代更替越频繁,这种想法就越淡,到了大明朝,谁都知道不可能千秋万世,能尽量多的延续国祚就不错了。
“纵然不能千秋万世,可我大明生于大义煌煌,便应当高昭于青天之上,而凌于诸朝之上,纵然千百万年后,大明真的不存,后人也该称赞大明之风。
先父曾言,唐朝昌盛国祚不过三百,汉朝虽分为先后,也算是有四百年,宋朝遭逢大变,也算是三百余年,其余王朝,则尽皆短命,不足为凭。
以此而为之,大明应当有至少五百年之命,胜过汉唐。
先父为李氏定下的祖训,待大明五百年时,后世子孙于家祭之时,上告祖宗英灵,大明已然远迈前古!”
轰!
殿上所有人都被震惊了,五百年,一个听起来就非常不现实的目标,李忠文公竟然会列为家族祖训,就连身为皇帝的朱瞻基恐怕都没想过大明能安稳的延续五百年。
“可若是任由这些败坏社稷的蛀虫侵蚀大明,莫五百年,怕是两百年大明就被啃噬个一干二净了。”
李显穆厉声道:“本辅建立反贪司、改制工部,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此而来,不妨告诉你们,甘肃假冒赈灾案,让本辅深深为之寒意深刻,日后本辅还要建立新的赈灾体系,本辅要从源头上、从制度上,对所有可能造成贪腐的方面,围追堵截。
没有人!
没有人可以阻止本辅为大明尽忠的心。
本辅今日在此以剑划开一道,向天下诸官吏宣言,胆敢有犯国者,今日被处死的人,便是其下场,此誓言自先父始,经由本辅,而后传之李氏后世子孙,世世代代,永不忘誓。”
朱瞻基震惊的望向李显穆,他本来是想要让李显穆些老成持重之言,却不曾想到李显穆竟然出这样如同下战书一样的话来。
可转瞬间,他便只觉有一股酥麻的感觉直冲天灵盖,浑身鲜血都为之沸腾。
这朝廷之上的位高权重之臣,也只有李显穆会出这样的话来了。
很多大臣都对他对李显穆的信重不满,甚至攻击皇帝给李显穆的权力太大,和前朝的宰相几乎都没有区别。
这有违于祖制。
但朱瞻基只觉得可笑,人心嫉妒的可恨之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