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王凭勇力徒众,自为霸于夏,灭善国,存恶国以为党;灭善人,用恶人以为助,。近方之国不得不助桀王,不助者则灭。桀王之诸臣三小二幸等人,依仗桀王的宠信而肆行天下,自所取用,骄奢淫逸,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乱臣贼子,取民租税,由初年的十分取二,中年的十分取三,到近年的十分取四五,以致搜刮殆尽。
百姓在桀王之世,生不能养,死不能葬,长不能娶,旷夫满于野,怨女盈室,士不得仕,贤才穷困潦倒,善人困苦终身,恶人从桀王者乃得食禄。
桀王的护卫从人,饮食狼藉,衣服华丽,吃尽穿绝,而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百姓怨气满腹,民不聊生,人心思变。
穷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冤假错案隐是层出不穷。老百姓行走在刀尖之上,每日里人心惶惶,如履薄冰!
百姓受苦四十余年,为什么不叛乱呢?还不是因为惧怕桀王之淫威与诸臣子之凶恶,还有就是不愿意离开故土,背井离乡,沦为难民。老百姓除了胆小怕事之外,还是心存侥幸心理的,寄希望于桀王等人的改变。
狗是改不了吃屎的。
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他们都是一批人。
故土难离呀!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的。除非是万不得已!
向是怨女,今为冤女;向是旷夫,今为徒夫;卖为贱婢,役为官奴,无所不至。现如今又役民夫于瞿山开河,累杀又多,民怨愈深。又累及诸侯之民,诸侯亦怨。诸侯所驱之民亦怨诸侯。
乙酉岁之后,桀王又下令诸侯进献财帛,财帛不足者,以美女抵财帛。如果有自用而不献者,远者命五氏讨伐,近者亲自披挂上阵讨伐。
桀王以及五氏恶党又灭了三河氏等数十国。
而近桀之诸侯及士民,听说了商侯的仁政和德行,除了五氏和那些恶党亲党之外,都愿意归顺汤王。
商国的国力日强,商侯自然也是雄心勃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能贸然出兵,并且还要师出有名。伊尹想到了黄帝宝鼎之事,对商侯说道:“君王,是否记得早年间咱们路过汾水之时,见到的黄帝宝鼎?”
商侯天乙为之一动,说道:“当然记得!往事如昨,好像就在昨天!不知相国为何提起此事?”
伊尹说道:“黄帝宝鼎已经失踪多年,如果侯爷能够得到宝鼎,意义非凡!”
商侯眼前一亮,说道:“先生无妨说来听听——”
伊尹说道:“轩辕黄帝定鼎华夏神州,意义重大。只要侯爷得到了宝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替天行道,惩恶扬善了。到时候进军夏都,自然也是顺理成章,名正言顺。”
商侯似乎心存顾虑,眉头紧锁的说道:“先生,如果咱们得到了宝鼎,桀王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到时候如果咱们不给桀王,他肯定会出兵讨伐的。一旦双方开战,可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开弓没有回头箭啦!”
“那又如何?”伊尹信心满满的说道:“咱们正好可以趁机直捣黄龙,天下一统,还天下苍生黎民百姓一个清平世界,岂不是一举两得?”
“如果双方开战,胜负难料不说,肯定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搞不好会弄巧成拙的?”
伊尹说道:“如果想成大事,肯定要付出一定的牺牲的,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和平。自古以来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我堂堂华夏儿女,铮铮铁骨,当然要置生死于度外,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没有英雄儿女的流血牺牲,就不会有黎民百姓的幸福生活!——”
商侯似乎有些心动了。只听商侯说道:“在咱们准备出兵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不如咱们把仲虺等人都叫来,共商大计?”
功夫不大,商侯命人把莱朱、庆辅、湟里且还有寿常和旬范等人都叫来了。商侯身边的重要人物都已经到齐了,只是没有召见他的三个儿子。
因为是密室磋商,所以知道的人是越少越好。
商国领导班子的人都聚齐了,包括商侯在内一共是七个人。因为这些人都能够守口如瓶,不会走漏风声。
起兵造反那可不是小事情,弄不好就会家破人亡,死无葬身之地的!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众人的意见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在莱朱等人看来,起兵那是早晚的事情,也是水到渠成的,只是不能贸然行事,一定要师出有名,想一个两全之策!
众人都在思索,纷纷为商侯出谋划策。庆辅觉得以“清君侧”为名最好不过啦,只有这样才可以师出有名。
湟里且等人纷纷表示赞同,只是操作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旬范说:“除了清君侧,咱们还要让天下百姓认同侯爷是天选之子,天下归商乃是天意!”
寿常说道:“那么应该如何操作呢?咱们需要考虑和研究一下……”
庆辅说道:“例如天降陨石,石头上面有商侯的名号,岂不是天意吗?”
莱朱说道:“也可以编一些民谣,传唱出去,民谣的大意就是天下归商,民心所向,天意难违……”
商侯是频频点头,目光转向了伊尹。伊尹轻轻干咳了两声说道:“诸位言之有理呀!只是大家是否忘记了黄帝宝鼎一事?”
莱朱等人说道:“当然知道,愿闻其详?”
只听伊尹说道:“在天降陨石,还有民谣和童谣的同时,还可以传出一个预言,就说得宝鼎者得天下。只要咱们拿到了宝鼎,一切不都顺理成章了吗?”
庆辅不无疑虑的说道:“如果咱们传扬出去,那么就会人人都会前来抢夺宝鼎的,咱们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宝鼎的?如果一旦失手,岂不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吗?”
湟里且随声附和道:“庆辅言之有理呀!”
伊尹淡淡地一笑说道:“其实咱们不一定非要得到宝鼎的。能够得到更好,如果得不到的话,各诸侯王国纷纷前来抢夺,自相残杀,正好也削弱了他们的实力,并且还可以转移人们的视线。咱们最终的目的是谋天下,而不是取宝鼎……”
莱朱说道:“黄帝宝鼎可是有象征意义的,不容小觑啊!咱们可不要弄巧成拙啊!”
寿常和旬范纷纷点头,“黄帝宝鼎不得有失啊!咱们可以先取宝鼎,再传箴言,以免一语成谶!”
湟里且说道:“少康王曾经也是封禅定鼎的。少康王所定之鼎就是黄帝的宝鼎。”
伊尹说道:“以侯爷的德行和商国的仁政,咱们大可不必担心,因为黄帝宝鼎不会随便出现的。除非是遇到有缘人,况且即使别人有幸得到了,也是驾驭不了的,只能带来灾难。或者根本取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