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外雪光映面,他叹道:“段帅一生征战,愿此后路,唯有风与酒。”
段震笑声浑厚:“得此言,死亦无憾。”
——
午后,苏若雪来谒。
她神色温然,将一封信置于御案前。
“此乃尘妤自西荒所寄。言西市已平,蛮荒诸部奉行玄币,无再异声。”
宁昭点头,接信拆开。
纸上笔迹纤细,末尾却留一行轻语:
“玄火既封,然火不应止于心,而应照见心。”
宁昭反复咀嚼,默念:“照见心……照见心。”
他忽然明白,那并非“熄火”,而是“化火”。
——
傍晚,御园中花木初萌。
宁昭独行至廊下,看见一株老梅仍未凋。
枝头积雪厚重,却压不垮那几朵暗香。
他伸手拂雪,笑道:“花能耐寒,人心亦然。”
——
夜半,文渊阁内灯火不灭。
群儒围坐,讨论新律注解。
有人叹:“旧律已死,新律难行。”
苏若雪抿唇,轻声回道:“旧律未死,只是换了心。”
众人默然。
那一句“换了心”,便是“承心”的真义。
——
数日后,宁昭乘辇巡行宫。
远处的天烬台已被封禁,无人可近。
但山脚下,百姓自发筑起香台,每日晨暮焚香。
他们不再祈战、不再祈功,只祈“心不乱,家无忧”。
宁昭下辇行礼,面向天烬,低声道:“朕承父志,不令火再燃为祸。”
风过山间,火星微亮。
——
承心元年夏,朝廷设“火德馆”,专研农事与地理之术。
李子清奉召为馆长。
他携《永续录》上殿,言:“若国欲万世,则当顺生养之理,禁暴夺之功。”
宁昭大悦,立刻下诏:
“格物、经世、修身,三者并行。”
自此,理学与格物两派并立,互补互生。
——
秋时,海疆传捷报。
新海军剿灭残月余孽,全军凯旋。
百姓聚于港口迎之,鼓声如雷。
那一夜,满城挂灯,灯光映海,似千万火种。
宁昭立于高台,看着那一片光海,心中轻叹:
“父皇……火在。”
——
冬至将至。
宫内雪色如练,宁寿宫方向传来消息——太上皇安然。
每日仍耕种小园,饮茶看史。
宁昭命人送去新制的“玄心灯”,曰:“此灯无火而明。”
那是一盏以玄晶供能的新灯,象征文明火的延续。
——
入夜,宁凡独坐于宁寿宫书阁。
他看着那盏灯,光如月白。
他笑着摇头:“这孩子,比我更懂火。”
风吹过,书页翻动,烛影摇曳。
宁凡抬眸望窗外,雪声无尽。
“火若不灭于器,而存于人,则国可久。”
他低声道。
——
次日,太史官入奏。
“请立新纪史名。”
宁昭沉吟片刻,答:“称《承心志》。”
“记国之德,不记帝之功。”
太史官跪拜而去。
——
至此,火德封心之后的第一个春秋圆满。
玄朝新纪稳如山岳,文武交融,百业并兴。
而宁凡,彻底隐退。
他不再以君,不再以师,只是一位种菜、读书、静观人世的老人。
他的火,早已不在掌中,而在千万人心里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