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继续播放,评论区那些“已读乱回”的鲜活例子一个个跳出来。
王大夫先是愕然张大了嘴,随即脸上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喃喃道。
“这……这后世同行,竟也遭此磨难?某还以为只是我等时运不济……”
他想起刚才那位老军卒,虽然没掉粪坑,但也从二十年前的陈年旧伤开始絮叨,何其相似!
“背唐诗?”、“属猴的?”
王大夫看着这些例子,一边摇头,一边却又忍不住泛起一丝酸楚的理解。
他并非没有仁心,年轻时也曾立志效仿扁鹊、仓公,对每一位病患都和颜悦色,耐心倾听。
可岁月磋磨,每日面对数十甚至上百病患。
若人人皆如此“赘述”,莫说仔细辨证,便是连按时吃饭、按时下值都成了奢望。
他叹了口气,对身边正在捣药的年轻学徒说道。
“徒儿,你来看。此天幕所言,实乃我等医者心声。
为师何尝不想如圣人般,耐心细致,听病家尽诉衷肠?然,时间紧迫,病患众多啊!”
他指了指外面等候的人群,
“若在一人身上耗费过久,后面急症者何如?
况且,言语冗繁,往往掩盖关键病情,犹如迷雾遮眼,易生误判。”
学徒好奇地问:“师父,那遇到这等‘已读乱回’的病家,该如何是好?”
王大夫苦笑一声。
“既不能厉声呵斥,失了‘医者父母心’的体统,惹人非议;
亦不能任其滔滔不绝,徒耗精力,延误他人。
唯有……唯有适时引导,巧妙打断,将话题拉回关键之处。
只是,这其中的分寸拿捏,甚是耗费心神。”
他顿了顿,指着天幕上那条“医生跟你说谢谢”的评论,眼中露出一丝羡慕,
“若能多遇几位这般条理清晰的病家,老夫真愿道一声‘多谢’!那省下的何止是时间,更是心力!”
他最后看着评论区同行们“失去所有力气和手段”的感叹,深深地点了点头。
提起笔,在一方用于记录疑难病例的册子背面,郑重写下:
“问诊之道,贵在切要。病家絮聒,医者之累。当善引导,莫使冗言误病情。”
算是给自己,也给后辈同行的一点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