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绣庄命案尘埃落定后,包拯依旧如往常一般,于开封府中操劳,守护着这一方的安宁。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新的案件又悄然降临。
这日午后,包拯正在书房审阅案卷,一名衙役匆匆来报,说是开封城内颇有名望的鸿文书院的山长求见。包拯微微皱眉,放下手中案卷,吩咐将人请进来。
不多时,一位年逾花甲、身着儒衫的老者在衙役引领下走进书房。老者见到包拯,急忙行礼,神情焦虑地说道:“包大人,在下鸿文书院山长林德,今日特来向大人求助,书院出了一桩天大的祸事。”
包拯起身回礼,示意老者坐下,问道:“林山长莫急,究竟是何事让你如此忧心?但说无妨。”
林德坐下后,叹了口气,说道:“大人有所不知,我鸿文书院珍藏着一卷历代先贤所着的治国方略密卷,此卷意义非凡,不仅是我书院的镇院之宝,更是对治国理政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平日里,这密卷都由专人妥善保管在书院的密室之中。然而,昨日深夜,负责看守密室的书童发现密室的锁被撬开,那卷密卷不翼而飞了!”
包拯闻言,脸色一沉,心中暗忖此事非同小可。他说道:“林山长,你先仔细回想一下,最近书院里可曾有什么异常之人或异常之事发生?”
林德皱着眉头思索片刻,说道:“大人,实不相瞒,最近书院里确实有些奇怪的事情。半月前,有个自称是游学之士的人来到书院,请求借阅一些古籍。此人行为举止还算正常,只是眼神闪烁,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安。当时,我们按规矩只允许他在书院的藏书阁内阅读,并未让他将书带出。另外,书院里有几位学生,平日里关系甚好,最近却似乎产生了矛盾,时常争吵,具体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包拯点了点头,转头对一旁的公孙策和展昭说道:“公孙策,你去仔细检查一下书院密室的门锁以及周围的痕迹,看能否发现什么线索。展昭,你去调查一下那个游学之士的行踪,以及那几位产生矛盾的学生的情况。我与林山长再详细了解一下密卷的相关细节。”
公孙策和展昭领命后,迅速行动起来。
包拯与林德继续交谈,林德详细讲述了密卷的来历和存放的具体位置,以及平日里密室的看守情况。包拯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梳理着线索,他隐隐觉得,这起密卷失窃案并非简单的盗窃,背后或许有着更为复杂的阴谋。
公孙策来到书院密室,仔细检查门锁。他发现,门锁是被一种精巧的工具撬开的,手法娴熟,不像是一般的盗贼所为。在密室周围,他还发现了一些细微的脚印,但由于地面较为杂乱,很难分辨出这些脚印的具体特征。
展昭则开始调查游学之士和那几位学生。他先是找到了当初接待游学之士的书院先生,据先生回忆,此人借阅的书籍多与治国理政相关,而且阅读时十分专注,似乎对某些内容特别感兴趣。展昭顺着线索追查,发现这个游学之士在密卷失窃后便离开了开封城,去向不明。
而对于那几位产生矛盾的学生,展昭经过一番打听得知,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与一篇学术文章的观点分歧有关。但展昭直觉认为,这其中或许另有隐情。
就在展昭准备进一步调查时,公孙策传来消息,他在密室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些模糊不清的文字。包拯和展昭迅速赶到书院,公孙策将纸条递给包拯,说道:“大人,这纸条上的文字似乎是一种暗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暂时还无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