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 第322章 “秦之队”正式组建!目标:将超导黑科技照进现实!

第322章 “秦之队”正式组建!目标:将超导黑科技照进现实!(1 / 2)

燕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办公室。

刘仁轨院士的办公桌上,此刻已经不是“堆积如山”可以形容了,简直就是一座由各种简历、推荐信、自荐材料、甚至还有几封用毛笔写的“拜师帖”和“效忠书”堆砌而成的“文件山脉”。

“小风啊,你看看,这还只是经过初步筛选后,我觉得比较靠谱的一部分。”刘仁轨院士指着那座“山”,脸上带着既欣慰又有些头疼的笑容,“从哈佛、MIT、斯坦福的博士后,到国内清北复交的青年才俊,甚至还有几个在国外知名研究所已经拿到终身教职的华人科学家,都明确表达了想要加入你团队的意愿。你小子现在,可真是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走到哪儿都自带‘人才吸铁石’属性啊!”

秦风看着眼前这壮观的景象,也是有些哭笑不得。他挠了挠头,说道:“刘老师,这……这也太夸张了吧?我就是个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哪能当得起这么多前辈和同行的厚爱。”

“少来这套!”刘仁轨院士笑骂道,“你小子现在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名头,比我这个老头子都响亮!Y教授都被你当着全世界的面给‘教育’了,那些真正有眼光、有追求的科研人才,能不往你这儿奔吗?这叫‘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你就是那棵最粗壮、最有潜力的‘梧桐树’!”

他话锋一转,神色变得认真起来:“不过,小风,人才是好事,但如何把这些人才用好,组建一个真正有战斗力、有凝聚力、能够攻坚克难的团队,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秦风沉吟片刻,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刘老师,关于团队的组建,我的想法是,宁缺毋滥,贵在精干。我们不需要人多势众,但每一个加入的人,都必须是真正热爱科研、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并且能够与团队同心同德的‘精兵强将’。”

“具体来说,我初步设想,‘秦之队’的核心成员,除了我们现有的李浩、张伟、陈静之外,再从这些申请者中,挑选三到五名在特定领域有突出专长的人才。专业方向上,希望能涵盖材料制备与表征、凝聚态理论与计算、量子化学与分子设计、精密仪器与测控技术、以及工程应用与产业转化这几个关键环节,形成一个优势互补、能够独立完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全链条的科研闭环。”

刘仁轨院士听得连连点头,眼中充满了赞赏:“好!这个思路非常清晰!专业互补,目标明确!那你对具体的人选,有没有什么初步的倾向?”

秦风从那堆积如山的材料中,抽出了几份他之前已经仔细审阅过,并做了标记的简历。

“刘老师,这几位,是我觉得比较合适的初步人选,想请您也帮忙参谋参谋。”

刘仁轨院士接过简历,仔细看了起来。

第一份简历,来自一位名叫林婉清的年轻女性。简历上显示,林婉清,28岁,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自组装,在《德国应用化学》、《先进材料》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过多篇高水平论文。简历中还附带了一封由其博士导师,一位国际知名的有机化学家亲笔撰写的推荐信,信中对林婉清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严谨学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林婉清……”刘仁轨院士念叨着这个名字,点了点头,“这个女娃娃不错!有机功能材料,正是你们‘墨子一号’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她的专业背景,与你们团队的需求高度契合。而且,能在慕尼黑工大拿到博士学位,并在顶级期刊上发文,说明其科研实力毋庸置疑。最难得的是,她这么年轻,就愿意放弃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这份家国情怀,值得肯定!”

秦风微微一笑:“是的,刘老师。我看了她的研究论文,她在有机分子设计和精准合成方面的造诣非常深厚,尤其擅长通过调控分子的空间构型和电子云分布,来实现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这对于我们后续进一步优化‘墨子一号’的有机组分,提升其超导性能,将会有巨大的帮助。而且,我在和她进行简短的邮件沟通时,能感受到她对我们室温超导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理解,并非是盲目跟风。”

第二份简历,则来自一位名叫赵铁柱的汉子。没错,就是赵铁柱,一个听起来非常“接地气”的名字。但他的履历,却一点也不“接地气”。赵铁柱,35岁,华夏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博士,现任中科院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极端条件下(如超高真空、极低温、强磁场)精密测量仪器的研发与改进工作,曾主持或参与过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并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赵铁柱……这名字,倒是朴实。”刘仁轨院士看着简历上那张憨厚中带着几分精明的寸头男子照片,不由得笑了,“不过,这履历可不简单啊!极端条件下的精密测量,这可是搞我们这种前沿材料研究的‘命根子’!没有好的测量手段,再好的材料也出不来准确的数据。这个人,是个宝啊!”

秦风点头道:“正是如此。我在听证会上虽然展示了三家国际顶级实验室的验证数据,但那毕竟是‘借船出海’。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在某些极端条件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赵铁柱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正是我们急需的。而且,我了解到,他为人踏实肯干,动手能力极强,是个典型的‘技术狂人’,这种人,往往能在关键时刻解决大问题。”

第三份简历,则显得有些“特殊”。简历的主人名叫钱学森……不,是钱理群(为避免与历史名人重名,此处虚构)。钱理群,45岁,燕京大学理论物理博士,现任燕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凝聚态理论中的强关联电子体系和拓扑物态,在圈内也算小有名气,发表过多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但与其他那些光鲜亮丽的申请者相比,钱理群的履历,似乎并没有那么“耀眼”。而且,他还是燕大本校的老师,年龄也比秦风大了不少。

“钱理群……是我们学院的?”刘仁轨院士有些意外,“我对他有点印象,是个搞理论的,平时话不多,但治学很严谨,就是……好像在科研上一直没能取得太大的突破,评正教授都评了好几次没评上,有点‘怀才不遇’的意思。”

秦风微微一笑:“刘老师,您说的没错。钱老师在传统的强关联理论方面,确实有很深的积累。但或许正是因为常年沉浸在经典理论的框架内,他的思维反而受到了一些束缚。我之前在准备听证会的时候,曾经就一些理论问题,与钱老师进行过几次非正式的交流。我发现,他对我们提出的那套全新的超导机制,虽然一开始也充满了困惑和质疑,但他并没有像Y教授那样固执己见,而是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欲望和开放心态。他甚至能从一些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经典理论的细微之处,为我的新理论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和印证。”

“最重要的是,”秦风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欣赏,“我能感觉到,钱老师对物理学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纯粹的。他渴望突破,渴望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只是……可能一直缺少一个合适的契机,或者说,一个能够点燃他内心火焰的‘引路人’。”

刘仁轨院士听完秦风的这番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你是想……给这些在传统道路上遇到瓶颈,但依然怀揣着科研梦想的人,一个新的机会,一个新的平台?”

“可以这么说。”秦风坦然道,“科学的进步,不仅仅需要天才的灵光一现,更需要无数热爱科学、默默耕耘的‘螺丝钉’。我相信,只要给予他们合适的土壤和阳光,他们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而且,有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前辈加入,对于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