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 第318章 全球直播!亿万目光聚焦的学术殿堂!

第318章 全球直播!亿万目光聚焦的学术殿堂!(2 / 2)

每一个标题,都像是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在所有关注者的心头。

“首先,关于理论基础。”卡尔·施密特开始了他的详细阐述,他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配合着屏幕上不断切换的、充满了复杂公式和理论模型的PPT,显得极具专业性和压迫感。

“秦风博士提出的所谓‘有机分子链诱导的轨道共振隧穿超导机制’,在我们看来,其理论构建充满了想当然的臆测和无法弥合的逻辑断层。它与凝聚态物理中经过千锤百炼的BCS理论及其相关的成熟拓展理论(如Eliashberg强耦合理论、Gzburg-Landau唯象理论等)在多个基本物理图像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

“例如,其关于库珀对形成机制的描述,缺乏严格的量子多体计算支持,其估算的电子对相互作用强度,在没有引入任何已知强相互作用媒介(如强声子耦合或磁振子交换)的前提下,如何能够克服室温下巨大的热涨落,形成宏观相干的超导态?这在物理学上是难以想象的!其理论推导过程,多处依赖于‘合理的近似’和‘大胆的假设’,却未能给出这些近似和假设的严格适用范围和误差分析。这在严谨的理论物理研究中,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卡尔·施密特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列举了秦风理论中至少七八处他认为是“致命硬伤”的地方。他甚至还展示了几段由Y教授团队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的、针对秦风理论模型的初步数值模拟结果,声称这些模拟表明,在秦风提出的参数范围内,其理论模型“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无法自发形成长程有序的超导态”。

这一番理论轰炸,让直播间内许多非专业的观众听得是云里雾里,但那些真正的物理学专家们,却有不少人露出了凝重的表情。

“卡尔·施密特说的,并非全无道理。秦风的理论确实非常新颖,但也确实……在某些经典理论的框架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Y教授团队的数值模拟,如果结果可靠,那对秦风的理论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网络上的风向,似乎又开始悄悄地朝着对Y教授有利的方向偏转。

紧接着,卡尔·施密特话锋一转,开始攻击第二个核心问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秦风博士团队报告的那些‘惊世骇俗’的实验数据。”他加重了“惊世骇俗”四个字的语气,带着明显的讽刺意味。

“在常温常压下(25摄氏度,1个标准大气压)实现零电阻!完美的抗磁性!以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同位素效应!这些数据,如果单独拿出来一项,都足以震惊世界。而当它们同时出现在一种全新的、理论基础尚不牢固的材料体系中时,就不得不让我们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些数据,是真的吗?”

“我们并非怀疑秦风博士团队的诚信,但科学研究,尤其是实验科学,数据的真实性高于一切!我们知道,在超导研究领域,‘假阳性’信号的干扰屡见不鲜。某些微弱的电阻率下降,某些不完全的抗磁性,甚至是一些仪器故障或环境干扰,都可能被误判为超导现象。而秦风博士团队报告的数据,其‘完美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现有理论框架所能预测的极限,也超出了我们对常规实验误差的认知范围。”

“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些‘完美’的数据背后,是否可能存在某些尚未被充分披露的‘特定实验技巧’,或者是一些难以排除的‘偶然因素’,甚至是……实验者在强烈主观期望驱动下的‘选择性偏差’?”

卡尔·施密特的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指控秦风造假,但其暗示意味已经昭然若揭。他巧妙地利用了“数据越完美,越可疑”的逆向逻辑,试图在公众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

屏幕前的李浩气得差点跳起来:“放他娘的狗屁!我们的数据都是辛辛苦苦测出来的,重复了几百遍!他凭什么说我们‘选择性偏差’?我看他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

陈静也紧紧攥着拳头,指甲都快嵌进肉里了。

唯有秦风,依旧神色平静,甚至还饶有兴致地在面前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仿佛在欣赏一场与己无关的表演。

而卡尔·施密特的“杀招”,还在后面。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实验的可重复性!”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一项科学发现,无论其理论多么新颖,数据多么惊人,如果不能被其他独立的实验室所重复,那么它就什么都不是!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Y教授领导的、包括我们X国国家强磁场中心、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在内的多个国际顶尖实验室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严格按照秦风博士已发表论文中公开的制备方法和实验参数,进行了多轮、多批次的独立重复实验。”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段制作精良的视频和一组组清晰的实验数据图表。

视频中,可以看到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在各种高端精密仪器前忙碌操作的场景,实验室环境一尘不染,仪器设备先进昂贵,处处都透着“高大上”的气息。

而那些数据图表,则无一例外地显示着“令人失望”的结果。

“这是我们在完全相同的温度、压力、气氛条件下,对按照秦风博士方法制备的样品进行的电阻率测量。大家可以看到,虽然在某个特定温度点附近,电阻率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远未达到‘零电阻’的标准,并且这种下降趋势在多次测量中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

“这是我们进行的磁化率测量。样品在低温下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抗磁性,但其抗磁信号强度,与理想的迈斯纳效应相比,相差甚远,更不用说在室温条件下了。”

“我们甚至尝试了秦风博士在论文中提及的某些‘可能的优化方向’,例如改变有机分子的配比、调整烧结退火的工艺参数等等。但结果,依旧不尽如人意。”

卡尔·施密特摊了摊手,脸上露出一副“我们已经尽力了,但结果就是这样”的无奈表情。

“基于我们大量的、严谨的、独立的重复实验结果,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得出结论:秦风博士团队所报告的‘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在其宣称的条件下,至少在我们的实验室里,是无法稳定、可靠地重复出来的。我们并非否认秦风博士团队可能在某种极其特殊、极其偶然、甚至他们自己都未能完全掌握的条件下,观察到了他们所声称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如果不能被科学共同体广泛验证,那么其科学价值,将不得不受到严重的质疑。”

“因此,我们恳请秦风博士及其团队,能够就我们提出的以上三点核心质疑,尤其是关于实验可重复性的问题,给出一个清晰、明确、且能够被科学证据所支持的解释。否则,我们有理由认为,所谓的‘室温超导奇迹’,可能……仅仅是一场美丽的误会,或者……更糟。”

卡尔·施密特说到最后,语气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和一丝若有若无的怜悯,仿佛已经提前宣判了秦风的“死刑”。

他发言完毕,对着镜头微微鞠躬,然后从容地坐回了自己的位置。

整个虚拟演播大厅,乃至全球无数屏幕前,都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沉寂。

Y教授团队的这一番陈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证据“确凿”,气势逼人,几乎是全方位、无死角地对秦风的成果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尤其是他们展示的那些“无法重复”的实验数据和视频,更是给所有支持秦风的人,当头泼了一盆冰水。

“完了……Y教授他们准备得太充分了……”

“那些实验数据,看起来不像是假的啊……难道秦风的实验,真的有问题?”

“理论可以争论,但实验重复不出来,那就真的麻烦大了……”

悲观的情绪,开始在支持秦风的阵营中蔓延。

燕京大学大礼堂内,气氛也变得异常压抑。许多原本对秦风充满信心的师生,此刻脸上也露出了担忧和困惑的表情。

刘仁轨院士的眉头,也紧紧地锁了起来。他知道Y教授会来势汹汹,但没想到对方的准备,竟然如此“充分”和“致命”。

而在全球直播的弹幕和评论区,更是瞬间被各种幸灾乐祸和嘲讽刷屏。

“哈哈哈!我就说嘛!华夏的‘科学奇迹’,果然是吹出来的!”

“Y教授牛逼!卡尔教授V587!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风范!”

“坐等秦风出来道歉!世纪大骗局,实锤了!”

“东方巫术,不堪一击!还是得看我们西方科学!”

Y教授团队的成员们,脸上都露出了胜利在望的笑容。他们相信,在如此强大的攻势面前,那个年轻的华夏小子,除了缴械投降,已经别无选择。

汉斯·穆勒教授的表情依旧平静,他看了一眼面带得色的卡尔·施密特,又看了一眼屏幕另一端,那个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淡然微笑的年轻身影。

“感谢Y教授团队的精彩陈述。”穆勒教授的声音打破了沉寂,“现在,我们将进入听证会的第二阶段。有请华夏燕京大学的秦风教授及其团队,对Y教授团队提出的质疑,进行回应与反驳。”

聚光灯,缓缓地从Y教授团队的席位,移向了秦风团队的席位。

刹那间,全球亿万道目光,穿透了屏幕,聚焦在了那个年仅大一(或大二),却已然站在世界科学之巅,接受着最严酷拷问的年轻身影之上。

秦风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领,嘴角依旧挂着那抹令人捉摸不透的淡然笑意。

他看了一眼身旁因为紧张而手心微微出汗的李浩、张伟和陈静,给了他们一个安心的眼神。

然后,他迈着从容不迫的步伐,走到了发言台前。

全世界,都在等待着他的声音。

一场真正的“世纪对决”,此刻,才刚刚拉开序幕!

而秦风的“打脸攻略”,也终于要……正式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