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觉笑而不答,只递给他一串檀木佛珠。】
【李从嘉摩挲着珠子,又摸了摸他总是揣在怀里的诗词集。】
【他的心中早就有了答案——愿得一方清净地,诗书佛卷了余生。】
【而在中原。】
【开封。】
【残阳像一抹将熄的炭火,压在开封城低垂的檐角上。】
【赵匡胤踩着半融的雪泥站在家门前,突然有些不敢叩门。】
【他离家时只揣了半吊铜钱,如今褡裢里依旧空空如也——襄阳的僧寺、复州的赌坊、汉水边的流民堆,三年颠沛只磨厚了脸皮,连那件葛布袍子都是虬髯客施舍的。】
【“吱呀——” 】
【开门的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童,他裹着簇新的棉袍,怀里还抱着描红本子,仰头愣了片刻,突然扭头尖声嚷起来:“阿娘!是大哥!大哥回来啦!” 】
【这是赵匡胤的三弟,赵匡义。】
【杜氏从灶间冲出来,围裙上沾着黍米粒。】
【她一把攥住长子冰凉的手腕,眼泪已经砸在他手背上:“你这狠心的猢狲!襄州闹契丹人时,你阿爷连夜去营里求人找你,你……你到哪里去了呀!”】
【再看到儿子掌心全是血泡,指节冻得紫胀。杜氏更是忍不住,放声大哭出来。】
【赵匡胤连忙磕头:“孩儿不孝……”】
【母子二人哭了一会,才进屋。】
【“大兄,给你吃!”赵匡义突然拽他袖子,从袖袋里摸出块芝麻糖。】
【赵匡胤揉了揉三弟的脑袋,笑着把芝麻糖塞进了他的嘴里,又问道:“你现在读书怎么样?练武可有偷懒?”】
【赵匡义嚼着糖,笑嘻嘻道:“王朴先生昨日还夸我《孙子兵法》背得好呢……练武我一天都没落过,只是父亲说我练的不用功……但我真的已经很用功了!”】
【赵匡胤看着自家弟弟,又想起前些年,他还是个小豆丁,经常跟在自已屁股后面的样子,夸赞道:“读书读的好就已经很厉害了!”】
【少年的赵匡义眼睛亮晶晶的,开心道:“等大兄当上了将军,我给你当掌书记呀!” 】
【赵匡胤把赵匡义举起来转了个圈,在母亲的惊呼声里大笑:“好!咱们兄弟齐心协力,建功立业!待为兄去挣副铁甲,给你打柄真剑玩!” 】
【赵匡义兴奋地拍着手,嘴里叫着:“好好好!”】
【窗外暮鼓沉沉。】
【赵弘殷刚下值,从门外走了进来。】
【赵匡义咋咋呼呼地叫着:“父亲,父亲,大兄回来了!”】
【赵匡胤连忙拜见了父亲。】
【赵弘益把儿子从头到脚看了一遍,轻轻点了点头,道:“回来了就好。”】
【赵匡胤道:“父亲,儿子想在禁军中,谋个差事。”】
【赵弘益还是点头,嗯了一声道:“为父虽为护圣军都指挥使,但这个职位,并不好安排你,你能明白吗?”】
【赵匡胤点点头,道:“孩儿明白。”】
【护圣军,是皇帝的亲卫军,这个职位,是非常危险,是非常容易遭猜忌的。前唐末帝李从珂就担任过这个职位,造反很容易。】
【所以,不可能赵弘殷一家子都进了护圣军,这样的话,护圣军就彻底姓赵了。】
【赵弘殷知道自已这个大儿子头脑聪慧又灵活,各方面都是比较出色的,沉思片刻道:“明日我去求一份郭雀儿的军贴,你要么去侍卫亲军的马步军,要么去外面柴荣的天雄军,今晚自已先考虑考虑。”】
【赵匡胤想了一夜。】
【这样的时代,什么最重要呢?】
【明主最重要。】
【而现在大汉的皇帝……皇帝?】
【细数一下,短短二十年,中原的皇帝都换了几个姓了,又换了多少个皇帝了?】
【最终,赵匡胤明确了自已的目标。】
【七天后,赵匡胤获得了官身职位——东西班行首。】
【这是禁军中的低级军官,主要负责宫廷仪仗,可以说是仪仗队的小首领。】
【虽说是仪仗队,但仪仗队也是身材高大,武艺非凡的人才能担任的。】
【况且,赵匡胤他的具体职责,却是值守枢密院的。】
【而枢密院里面,枢密使郭威正在办公和休息。而赵匡胤,每夜持戟立寝门外。】
【实际上,他是郭威的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