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听完,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如果真是这样,那问题就严重了。生物识别数据和其他信息不一样,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毕竟,指纹、面部特征这些东西,是一辈子都没法改变的。”
两人决定联手调查。林晓提供她收集到的关于星耀科技的线索,陈峰则从李华的盗刷案入手,追查指纹数据的流向。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星耀科技不仅和广告公司有合作,还和一家境外的数据交易平台有联系。而李华的指纹数据,正是通过这个平台,被卖给了境外的诈骗团伙。
“这家公司简直是在犯罪!”陈峰怒拍桌子,“他们为了赚钱,竟然把用户的生物数据卖到国外,完全不顾用户的财产安全和隐私!”
林晓也很气愤,但她知道,现在不是生气的时候。“陈叔,我们得赶紧把这些证据整理好,曝光出去。只有让公众知道真相,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于是,林晓写下了一篇长篇报道——《揭秘星耀科技:你的“脸”,正在被明码标价》。文章详细讲述了她的调查过程,附上了录音证据和数据交易的截图。报道一经发表,立刻在新海市引起了轩然大波。
市民们纷纷恐慌起来。有人赶紧卸载了“生活助手”APP,有人去银行取消了指纹支付功能,还有人自发组织起来,到星耀科技总部楼下抗议,要求公司给出说法。
星耀科技的股价在一天内暴跌了30%,公司负责人不得不出面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对记者的追问,他先是矢口否认,说林晓的报道是“不实信息”,可当林晓拿出录音和截图时,他又改口说“是个别员工的违规操作,公司并不知情”,最后在舆论压力下,不得不承诺“会立刻整改,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但公众并不买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举报身边的生物识别数据滥用问题:小区物业私自收集业主指纹用于开门,却没有加密存储;健身房用面部识别签到,却把数据卖给保险公司;甚至有学校要求学生用虹膜识别进教室,理由是“方便管理”。
这些举报,让新海市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市长立刻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生物识别技术监管专项小组”,由市科技局、公安局、司法局等多个部门联合组成,专门负责制定生物识别数据的管理规范。
专项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星耀科技进行全面调查。经过一个月的核查,最终认定星耀科技存在“未经用户明确授权,擅自共享生物识别数据”“未采取安全加密措施,导致数据泄露”等多项违法行为,对公司处以500万元罚款,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删除所有非法收集的用户数据。
与此同时,陈峰的团队也成功破获了李华的盗刷案。他们顺着指纹数据的流向,找到了那个境外数据交易平台的国内代理,最终抓获了包括平台负责人在内的12名犯罪嫌疑人,追回了李华被盗刷的五万块钱。
案件告破的那天,李华特意来到公安局,给陈峰送了一面锦旗。“谢谢陈警官,要是没有你们,我的钱可能就找不回来了。”李华激动地说,“以后我再也不敢随便用生物识别了,太不安全了。”
陈峰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其实也不用这么担心。现在政府已经出台了监管政策,以后企业再想滥用生物数据,就没那么容易了。关键是,我们自己也要提高警惕,不管是刷脸还是录指纹,都要先看清授权条款,别随便同意。”
林晓也受邀参加了市政府组织的“生物识别技术伦理与隐私保护”座谈会。会上,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觉得,除了政府监管,还应该建立用户监督机制。比如,让用户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生物数据被哪些机构使用过,一旦发现异常,能及时申请删除。”
她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最终,市政府在制定《新海市生物识别数据安全管理条例》时,特意加入了“用户知情权与删除权”的条款,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向用户明示生物数据的使用范围,用户有权随时查询、更正或删除自己的生物数据”。
几个月后,林晓再次来到星耀科技。此时的公司,已经焕然一新。数据中心门口多了一块“生物数据安全监管点”的牌子,每个进入的人员都需要经过双重身份验证。周凯告诉她:“现在公司对数据管理特别严格,每一笔数据的调用都要经过三层审批,还专门聘请了第三方机构做安全审计。”
林晓点点头,心里很是欣慰。她知道,这场关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伦理之争,不会就此结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但她相信,只要有更多人关注隐私保护,有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就一定能找到技术发展与伦理安全的平衡点。
离开星耀科技时,夕阳正缓缓落下,金色的光芒洒在新海市的街道上。林晓拿出手机,打开了“生活助手”APP——她已经重新注册了账号,不过这一次,她仔细阅读了每一条用户协议,还开启了“数据使用提醒”功能。手机屏幕上,“面部数据仅用于登录验证,未与任何第三方共享”的提示清晰可见。
林晓笑了笑,把手机放进兜里。她知道,保护隐私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每一个人都迈出一小步,就能汇聚成推动进步的巨大力量。而她,会继续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这一切,为守护大家的隐私,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