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446集:《AI心理测评的伦理应用边界》

第446集:《AI心理测评的伦理应用边界》(1 / 2)

数字心理囚笼

周明按下回车键时,办公桌上的绿萝正蔫头耷脑,叶片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屏幕弹出“测评完成”的弹窗,蓝色进度条走完最后一格,像给这份新工作的入场券盖了个章。

“周先生,您的AI心理测评结果已同步至人力系统,”HR李姐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带着公式化的温和,“报告显示您的‘压力耐受度’指标为B-,不过别担心,这只是入职流程的一部分。”

周明捏了捏眉心,想起半小时前对着屏幕回答的那些问题——“你是否经常在深夜感到焦虑?”“面对突发状况时,你更倾向于逃避还是解决?”每道题下方都跳动着微小的进度圈,仿佛有双眼睛在数据背后凝视。他应聘的是星辰科技的产品经理岗,过五关斩六将到了终面,却卡在这份名为“心灵扫描仪”的AI测评上。

“这测评结果会影响录用吗?”他忍不住问。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李姐的语气多了丝含糊:“我们会综合考量,不过……您也知道,现在互联网公司节奏快,团队需要抗压能力强的成员。”

挂了电话,周明点开测评报告的PDF。页面上用红色标注着“需关注”的模块:“高压力情境下决策稳定性不足”“人际冲突处理倾向被动”。这些冰冷的文字像标签一样贴在他身上,可他明明在过去三年里,带领小组完成过三个紧急项目,从未出过差错。

第二天,周明收到录用通知时,松了口气的同时,心里也埋下了一颗疑虑的种子。入职当天,他在电梯里遇到了同部门的林晓,女孩抱着一摞文件,眼圈泛红。“你也做了那个心理测评吗?”林晓的声音压得很低,“我‘情绪稳定性’是C,主管昨天找我谈话,说以后尽量不让我负责核心项目。”

周明愣住了。他看着林晓手里文件上“核心功能优化方案”的标题,突然明白那份测评报告不是流程,而是一把筛子,正悄无声息地筛选着每个人的职场命运。

星辰科技的办公区里,“心灵扫描仪”的图标随处可见。茶水间的公告栏上贴着通知,要求每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与绩效挂钩;会议室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广告——“AI赋能心理健康,精准识别潜在风险”。周明在茶水间遇到负责研发的老张,对方拍着他的肩膀叹气:“这系统是去年引进的,说是为了降低员工离职率,可你看,上个月市场部的小王因为‘抑郁倾向’预警,直接被调去了后勤。”

“就因为AI说他有抑郁倾向?”周明追问。

“不然呢?”老张压低声音,“HR说这是‘风险前置管控’,可小王明明只是家里出了点事,那段时间情绪低落而已。”

周明想起自己的测评报告,突然觉得后背发凉。他打开电脑,搜索“AI心理测评”,跳出的新闻铺天盖地——“某互联网公司用AI筛选‘高抗压’员工,专家提醒存在伦理风险”“学生因AI测评‘心理异常’被学校约谈,家长质疑科学性”。其中一条来自《科技日报》的报道吸引了他的注意:“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已有超6000家企业、3000所学校引入AI心理测评工具,其中83%将测评结果作为人员筛选依据,而这些工具的准确率平均不足65%。”

65%的准确率?周明盯着屏幕上的数字,突然想起大学时心理学课上老师说的话:“人的心理是流动的河流,没有任何工具能精准测量每一滴水的温度。”

那天晚上,周明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打开邮箱,找到入职时签署的《测评知情同意书》,才发现角落里有一行小字:“本测评结果仅作参考,不具备临床诊断效力。”可现实里,这份“参考”却成了决定职场生死的标尺。

周明决定做点什么。他联系了大学时的心理学教授陈岚,又找到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同学赵宇,三人在咖啡馆见了面。陈岚教授带来了一份厚厚的研究报告,上面记录着她团队对12款主流AI心理测评工具的测试结果:“这些系统大多基于单一的心理量表开发,比如MMPI(明尼苏达多相性人格量表),但却忽略了文化差异、情境因素。举个例子,一个刚经历亲人离世的人,在测评中会表现出‘抑郁倾向’,可AI不会区分这是短期情绪还是长期心理问题。”

赵宇则拿出了几份案例:“上个月有个客户,因为AI测评显示‘具有攻击性倾向’,被公司辞退。我们起诉到法院,却因为没有相关法规,最终只能和解。现在的问题是,AI心理测评处于监管空白区,企业和学校怎么用都可以。”

周明把自己在星辰科技的经历告诉两人,陈岚教授皱起眉头:“更严重的是‘标签化效应’。一个人被贴上‘高压力倾向’‘情绪不稳定’的标签后,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真的出现心理问题。这就像给健康人戴上病号服,时间久了,他自己也会觉得自己有病。”